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
博物馆有三大功能:收藏、研究和教育。长期以来,国内博物馆十分重视收藏与研究功能,而忽视了公共教育功能,三足未能鼎立。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意识薄弱,教育活动开展不够,且手段单调乏味。
随着时代发展,国内博物馆开始向教育功能倾斜,并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但多年养成的习惯难以迅速改变,博物馆的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编 者
讲解枯燥、网站“沉睡”、活动低幼化……许多博物馆只把观众当“看客”
“花20元专门请了讲解员,但她像背书一样,带我们匆匆走了一圈就算完,说的尽是些干巴巴的出土年代、器物用途,很扫兴。”说起国庆假期在湖北一家博物馆的观展经历,北京的朱女士仍有怨气。去年同期,她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列夫·托尔斯泰和他的时代”主题展,一位志愿者的讲解娓娓道来,还带点学术色彩,“我忍不住想上前道谢,可惜如此让人心悦诚服的讲解,在国内并不多见。”
朱女士的遗憾,得到了在国内一家知名博物馆工作多年的管理者肖岩(化名)的印证。“教育功能不给力,是国内博物馆距离世界一流博物馆的主要差距。”在他看来,不给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育手段单调,本来参观博物馆是引导、启发观众思考的好机会,却只给出一个现成的结论;公众活动开展不积极,很多博物馆的官网瘫痪,每年能举办20场讲座就不错了,而且还不够系统、不够精彩。
“日本把观众叫作‘博物馆的利用者’,他们既是来参观的观众,也是讲座的听众,还是网站的用户。目前,博物馆在中国只是观众看展览的地方,因而只能叫‘看客’。”肖岩说。
形式主义和低幼倾向,是博物馆教育的另一大“槽点”。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发现,国内博物馆喜欢迎合低层次观众,这是教育功能的庸俗化。肖岩举例,国内一家抗战纪念馆选拔了120个孩子做小志愿者,朗诵千篇一律的讲解词。“目前,我国博物馆尚在转型之中,还不善于深入发掘主题,常常把活动引入浅薄的境地。”
国家博物馆公共教育宣传部主任黄琛说,“有些观众反映,很多公共展览只是博物馆在自娱自乐、孤芳自赏。”在他看来,这与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的公立性质有关,运营资金依靠财政拨款,社会效益评估监督体系和第三方考核很难建立,“观众是否满意跟博物馆利益没有直接关联,所以服务意识很难形成。”
我国博物馆对研究的重视远超教育,现在要突出为公众服务的特性“国内博物馆与世界一流博物馆在教育功能上的差距,源于博物馆人在‘博物馆意识’上的差异。”肖岩梳理了国外博物馆从收藏机构向研究机构、再到社会教育机构的发展全过程。
博物馆起初并没有教育功能,主要是陈列个人及皇家的收藏。随着时代发展,很多博物馆成为学者研究的场所,基本不设展览,只是一种仓库。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博物馆陆续向平民开放,促使博物馆陈列向科学化和系统化发展,教育功能便是在博物馆与大众的互动中磨合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