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福州:文人画价值追求浅识(组图)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福州:文人画价值追求浅识(组图)

2015-11-24 08:39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品理财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讲求筋骨意趣是文人画的追求

“元四家”之一倪瓒中国画《幽涧寒松图》,故宫博物院藏。倪瓒被誉为元代高士,其画作构图求平远,笔简意远,境界平淡天真、清逸绝尘,后人常以有无收藏倪瓒之画分雅俗。

集文化大成

文人画集多种中国文化形态之大成。最初,文人以消遣为目的而醉心翰墨,后逐渐向提升综合人文素养转化,从而为中国画注入了禅理、诗味,提升了意境,文气弥生。特别是在融汇了诗意化和书法化两大标志性趣味载体后,宋元文人画意趣更向着由文学化造境向书法化写意转变。文人画发展至明清,占据了画坛的主流位置,宋元文人画传统得以继承,笔墨趣味和艺术个性应和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神而重新复活,写意文人画再创高峰。

文人介入绘画,推动了中国画与诗文、音乐、建筑、园林等传统文化的融汇,特别是诗书印对于中国画的丰富,对绘画起到了升华作用。

文乃德之余,艺属行之末,德行乃立身之本、治艺之基。筋骨味道构成文人画的永恒旨趣与特色,艺术个性与风范彰显反映文人画家的心性和学养,诗文、书法和印章提高绘画的品位,文人画本质上成为超越主客观的艺术反映与美学表达,而非自我生活流程的记录和感情褶皱的无病呻吟。文人画的创作实践也难以用传统和创新简单归类,今天,应该重新梳理以六法、笔墨等传统画论为基础的传统知识体系,透过人格力量、从艺态度和审美趣味等精神载体,以及笔墨技巧所折射的审美形态等方面,研究文人画绘画主题、内容和意趣表达等方面的契合,为塑造民族品格,提供文化支撑。

文人画对筋骨意趣的崇尚,也引领着艺术评论和创作健康发展。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文人士大夫直至理论家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规约着艺术样式的发展方向。对于筋骨意趣的强调,就是对中国哲学、诗歌、书法等传统文化要素的弘扬,因此文人画从精神追求、评判标准、绘画语言以及工具载体等方面都完全不同于西方。另一方面,也要反对文人画创作上的唯程式论。人物画有其模本,山水画有其程式,花鸟画有其题材,无论是一成不变的摹古,还是花样翻新的反古,程式对艺术创作都是一把双刃剑。今天,创作者需要涵养超出前人和常规的艺术敏感,以文心观世象,形成对时代的认知和理解,同时重视优秀传统、对国学的深入研究和对外国美术史的广泛研究,挥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气象。

拔俗远铜臭

文人画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体系登上舞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追溯历史,市场并未在文人画的评价体系中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作品的市场价格对文人画创作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倡导清心寡欲,文人士大夫多出身殷实人家。

近年来,受经济利益诱惑,出现了将市场需求等同于大众需求、将市场标准等同于艺术标准等乱象,艺术家为市场所累,艺术格调甚至成了可以忽略的问题。艺术市场的一些乱象表面看是受市场和利润诱惑,沾染低俗和铜臭,实则是对传统的轻视和对艺术本体的远离,更深层的原因是对文化创造和文艺创作所承担的使命、责任及内在规律缺乏敬畏。

从这一角度而言,文人画对艺术家主观感受、主观情感态度的表达,对于筋骨意趣的坚持,对于民族气节、文人气节的坚守,值得今人深思。正是这些坚守,成就了文人画的时代责任、历史担当以及文化高度。今天强调文人画的筋骨趣味,应该落实在文艺家的艺德并重、德艺双馨上。古人创作追求笔能扛鼎、力透纸背,这雷霆之力不仅来自书卷气、书生气,还应该来自大地、源于人格。

文人画也不是与市场完全绝缘。宋代开始,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明代中期以后,市场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人画向着更具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但文人画整体保持着较高的艺术格调,无论何种艺术风格,都追求以高雅纯正的笔墨,表达超凡脱俗的情怀。

之所以能够保持高品位,其根本在于文人画是以审美方式对生存意义的追问和求索。这种求索自魏晋名士始,宋元文人树立典范。因此文人画的筋骨意趣,既有道义担当,又有风骨节操,凝聚着文人创作的力量,这种力量并非剑拔弩张,而是内敛又充满书卷气,可以寄托人生,撼动历史,撑起一片文化的天空。

如今,造型的怪异或反形式,某种程度上成为艺术个性彰显的表现手段,但从审美角度而言,“丑”和“拙”有着严格的区别和界限。当代创作也有一种标新立异戏墨文人画的倾向,这并不代表文人画创作可以因盲目创新求丑求怪反传统。今天的文人画创新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功利观的挤压、现代思潮的影响和市场的左右,如何围绕中国文化内核和绘画艺术本体继承创新,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受人景仰尊崇的大家晚年重回传统返璞归真的例子不少,从这一角度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功用,以及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或许可以获得不同的启示。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