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火柴厂文革《海港》火花一枚
“收藏,是收藏过去、历史的东西,也在收藏现在、未来。”而现在,那些作为礼品、纪念品和星级宾馆以上必备的火柴,成为火花设计内容创新的载体之一。
韩庆生:躲进方寸之间成一统,尽得天地锦绣在心中
韩庆生 北京珍泉钱币工艺品中心副经理
以前邮商卖邮票的同时,也会卖一些火花。但是火花从没有进入邮市,因为它的利润太薄,升值空间也很小。记得刚改革开放时,北京市火柴厂在大栅栏西街卖过火花,我们现在还保留着当时卖火花包装用的写着地址的小纸袋。后来,在美术馆的正对面有一个叫百花的美术用品商店,一位姓薄的老先生,叫薄冠修,他开的店。据说薄老本身是在文化系统工作,思维很活跃,他自己跟各个火柴厂获得火花,国营的、非国营的联系。带着几个插队归来的小孩,在商店里卖火花,也算帮助解决青年就业了。当时那个红火劲儿,一枚火花价格不到1分钱,现在火花基本价格为1毛钱,相对来说还是很便宜的。
北京地区的第一家火柴厂筹备于1905年,初名为“京师丹凤火柴有限公司”,经理是温祖筠,北京的第一枚火柴商标是至今未找到实物的“红丹凤”,从最初的火花上能看到中国民族工业“山寨”瑞典、日本在中国销售的火柴的痕迹,以及外商在火花设计上尽量采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吉祥画面来吸引买家的融合。几经演变,火花的天然属性渐渐剥离后,它的社会属性反而凸显出来,形成多种功能的火花:诸如单纯起商标作用的商标火花,题材广泛、设计精美的艺术火花,广告火花,为特定单位定制的公关火花,特定时期有着语录、口号等的宣传火花和旅游火花等等。一直到2006年,北京市火柴厂发行最后一套贴标100枚“京火百年火柴”。躲进方寸之间成一统,尽得天地锦绣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