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女士常年居住法国,每年秋季她都回青岛小住,因喜欢收藏火花,她特意来到美术馆。“藏品历史跨度100多年,能这么集中、大规模地向市民展出,一个82岁的老人真了不起。”
方寸之间,容纳大千世界
谈起收藏火花的源起,张敏说:“上世纪60年代,我调到青岛美术公司工作,当时正值而立之年,工作热情高,又受到我市著名火花收藏家蒋基庆先生的影响,从那时起,开始喜欢火花。一枚枚火花,不仅书写着祖国的建设成就,也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以前的火花,基本上是一枚一枚的,如‘上海’牌,就在火柴盒上标注‘上海’二字。但是从1958年起,北京火柴厂委托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率先设计了风景、禽鸟、花卉三套火花,带动了全国各地火柴厂火花设计的革新。”指着展出的1958年的这三套火花,张敏谈起火花在建国后的发展历史。由此,各地的火柴厂在火花设计上,摆脱了以往单纯的商标记号作用,开始由单枚发展为成套,其中有名胜古迹、风光山川、珍禽奇兽、戏剧歌舞、体育卫生、古今货币、四大名著、名人字画、书法篆刻、交通规则等,方寸之间,容纳大千世界。成为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百科全书,也吸引着广大消费者、艺术爱好者的喜欢和收藏。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张敏同蒋基庆在市南区工人文化俱乐部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火花展览。“当时我还设计了此次展览的巨幅海报,悬挂在中山路上。这应算是青岛第一次公开宣传火花。”张敏回忆。
对张敏来说,火花的收集也并非一帆风顺。“文革期间,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收藏活动基本中断,我也自毁了不少收藏的火花,并中断了同花友的通信联系。”
自费印制“奥帆”火花
“虽然和其他一些收藏门类相比,火花收藏价值不大,但里面包容的文化是最让我喜欢的。”痴迷收藏50多年时间,张敏积累下丰富的藏品,仅各式火花就有6万多枚,他现为全国火花收藏协会会员、新中国火花收藏名家。他的“家庭博物馆”也不断接访参观者。
随着火柴生产厂家逐年减少,可供收藏的火花越来越少,收藏火花的人也不多了。“2008年青岛奥帆赛时,我向组委会建议,能否设计一套关于帆船的纪念火花,但被组委会拒绝了。”张敏说。之后,他自己设计了两套关于“奥帆”主题的火花,并自费找人印刷生产,送给花友留作纪念。“这两套火花,目前已被奥帆博物馆收藏。
“现在全国的火柴生产厂家只有100家不到,能供收藏的火花就更少了,往年我一年可以收集到上千枚火花,但现在一年能收集到几百枚已经不错了。”张敏说,现在很多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火柴是什么。
张敏说,收藏火花已经成为他生活的组成部分。虽说年龄大了,但他会坚持下去。
相关链接
“火花”是火柴盒贴的美称,我国最早的火花是1879年广东巧明火柴厂仿日本火柴商标生产的“舞龙牌”火柴贴画。过去,火花仅仅是火柴的商标装饰,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火花设计师利用火柴这一方寸天地,逐步使火花向宣传性、艺术性、实用性发展,使它成了既是一种商标,又是一种艺术的珍品,收集火花的藏家也应运而生。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