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同样在纽约苏富比,王中军以约3.77亿元人民币(5500万美元落槌,加上佣金拍价合计为6176.5万美元)拍下了梵高油画《雏菊与罂粟花》。这是中国藏家海外竞拍西方艺术品中的最高拍价。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国商人入主西方艺术品市场的潮流,大体可以分为3个重要阶段:空白期、培养期、爆发期。1980年以前,中国几乎没有收藏家,是个空白期。1991年以后收藏家人数呈飞跃式增长,2001-2010年间中国收藏家增长率甚至高达45%,这是培育期。2013年,这股势力迅速崛起,并成为国际拍卖会的主流,可以称为爆发期,目前这个趋势仍在继续。
北青报记者统计发现,在一份中国商人所拍下的西方艺术品前十名榜单中,从时间上看2013年为分水岭,此前完全是港台商人的排行榜,此后大陆商人不断发力,大有全面占领的势头。入围的大陆商人为6人次,港台商人为4人次;前者拍品总金额为1.7亿美元,超过后者的1.56亿美元。
追访
商人缘何频频现身国际拍卖会
中国商人收藏西方艺术品,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公开消息称,在中国商人藏家的收藏名单中,已经有莫奈、梵高等印象派名家以及毕加索、伦勃朗、弗朗西斯·培根、乔治·莫兰迪等西方艺术家,他们与印度、俄罗斯藏家共同构成了购买西方艺术品的主力。 针对大陆商人收藏西方艺术品的潮流,业内认为,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收藏家的结构与审美趣味发生了显著变化。
主流观点表示,其行为背后蕴藏着有实力的藏家更加国际化的收藏视野和雄心。一些艺术品领域的大玩家,多数完成了个人藏家到机构收藏的华丽转身。另有一部分则从一开始就是以企业收藏的形式展开的,后者更是企业资产配置、财务安排的有力手段,更多会考虑艺术品的保值性和抵抗风险能力等因素。学美术出身的商人王中军则代表了另一种倾向,对美有足够的敏感。王中军常对朋友说:“如果你有了大HOUSE,摆满家具,不如挂幅名画!”
而从更宽泛的背景来看,国内艺术品价格近十多年来增长很快,投资风险逐渐增高;同一时期,西方近现代艺术品价格增长平缓,属于相对的投资价格洼地。与国内艺术品市场越来越多的赝品比较,在具有专业品牌的国际拍卖行购买流传有序的西方艺术品,赝品极少,风险也小。
国内老牌拍行嘉德艺术中心总经理、嘉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兼CEO寇勤指出,在我国,西方高端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培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因为它涉及多元文化的碰撞、不同区域市场的融合,将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对于西方艺术品收藏来说,中国藏家所面临的抉择也比以往要复杂得多。
此外,业内还认为,一股正在崛起的力量是以“70后”、“80后”为主的新藏家,他们不乏海外留学经历,对西方文化艺术有过长期接触和感受,不受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限制,以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为主,同时兼顾西方当代艺术作品。而2013年上海自贸区的成立给外资艺术品拍卖公司带来了利好消息——自贸区内的交易消除了高额关税的壁垒,使得西方艺术品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更加便利,种种因素都将为中国藏家与西方艺术品的“恋爱”提供了有利条件。(记者 刘慎良)
新闻内存
中国买家高价竞购西方艺术品
2010年春苏富比春拍,匿名电话买家1.06亿美元买下毕加索的作品《裸体、绿叶和半身像》,这也是目前中国买家所拍下的西方艺术品的最高金额。
2011年5月毕加索的《阅读的妇女》被一中国买家以2130万美元买走。
2011年7月一位中国买家在佳士得以320万英镑竞得米开朗琪罗的黑粉笔画。
2011年一位内地收藏家参与竞拍,最终以2250万美元入手莫奈作品。
2012年一位北京藏家以340万美元购买乔治·莫兰迪作品。
2013年大连万达集团在佳士得购得毕加索的画作《两个小孩》和《戴帽的女人》。
2013年一位中国买家通过电话竞标以260万美元拍下了毕加索的画作《哭泣的女人》
2014年5月中国买家2700万美元拍得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作品《睡莲》。
2014年5月张兰1860万美元竞得马丁·基彭伯奇的《无题自画像》,以1050万美元竞得安迪·沃霍尔的《小电椅》。
2014年11月4日王中军以6176万美元拍下了梵高油画《雏菊与罂粟花》。
2015年5月5日王中军以近3000万美元,拍下了毕加索的《盘发髻女子坐像》。
2015年5月11日大连万达集团2041万美元拍下了莫奈佳作《睡莲池与玫瑰》。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