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互联网+:解锁艺术品金融发展新模式——访东方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董事长李垒)
廊韵无边,艺海浩瀚。沿着廊道,进入江南朱家铜屋,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铜艺术世界。这里陈设着朱炳仁大师的艺术作品,有铜书画、铜壁画、熔铜艺术、铜建筑艺术、佛教文化等,可谓铜光闪烁,古朴华贵。而类似这样的朱炳仁铜雕艺术中心和博物馆,目前在国内已建60多家。
记者了解,朱炳仁是东方文交所签约推广的一位重要的艺术家,东方文交所运用艺术增值推广体系,持续组织了系列的线上线下推广活动,让越来越多的藏家开始关注、欣赏、喜欢朱炳仁的铜雕艺术。而这只是采用互联网+模式下,艺术品投资体系的其中一项内容。
不同于常规的艺术品交易模式,东方文交所推出的朱炳仁铜雕艺术品,在其完成转让交易后,依然由东方文交所整合各类业界专业服务资源,为认购了艺术品的收藏投资人,提供后续专项增值服务和保障机制,服务项目包括艺术品的存管和保险服务、艺术品增值推广计划的执行、委托在交易所挂牌转让服务等,打造一个闭环的良好的小市场生态。东方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董事长李垒告诉记者,朱炳仁这个艺术家运营案例在东方文交所已经实践了几年,也得到产业各方的高度认可,现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可行的方案,铜雕艺术也得到了应有的市场价值。
的确,在经历了早期以个人资金为主导的个人收藏时代,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产业资本为主导的机构收藏时代之后,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式进入了以金融资本为主动的艺术品金融化时代。但艺术品的特殊属性以及高单价,让很多个人投资者望而却步,回看在2015年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精品之夜”春拍专场,潘天寿和李可染两位近现代书画大师分别以2.79亿元、1.26亿元的高价拍出。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眼光投向了专业团队的集资收藏。艺术界曾经的预言:“艺术品的破亿成交,代表个人收藏时代的终结,集资收藏的来临。”现在成为现实,现在市场上关于艺术品集资收藏,有多种投资形式并存,其中专业性强、风险分散的艺术品投资理财方式,越发适合那些对艺术品有概念、并认同艺术品投资属性的人。
“在今日的艺术品市场,需要有一个平台和‘媒介’来整合各类专业资源,帮助人们解决在艺术品收藏投资活动中的关键问题,形成一个良好的艺术品售后服务体系,为大众的艺术鉴赏和收藏投资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艺术品产权交易所和网络,即‘互联网+’则最可能适合这个角色。”李垒如是说。
与个人直接投资艺术品相比,专业团队更熟悉艺术品投资规律进行投资管理,具有信息、风控等方面的相对优势。虽然由于艺术品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以及其自身尚处处发展初期,使这些产品并未在理财服务中占据主流。但不同形式的艺术品金融产品诸如艺术品基金、艺术品证券化多陆续出现,也并不缺少市场热度。原因在于它极大降低了艺术品投资门槛,普通人可以对这些艺术品,艺术史毫无所知,同样可以有收益,在艺术品金融化的热潮中分得一杯羹。
相对于股票和房地产而言,艺术品投资高额收益的特点也不断吸引着中产者的参与。李垒指出,据《TEFAF2015全球艺术市场报告》显示,2014 年全球艺术品市场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超过 510 亿欧元,中国连续两年蝉联全球艺术品交易的第二位,占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的24%;美国以38%的市场份额再次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市场;第三位仍由英国保持,占有20%的市场份额。可以看出,国内艺术品市场市场是巨大的,发展潜力可观。
然而,在金融界人士看来,由于艺术品本身特有的属性,在赝品风险、估值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人道德风险等方面的风险没有受控的情况下,艺术金融市场的发展仍受到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