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秋声赋》14cm×37.5cm
通常被视为不能言传的感受,也来源于理论思维的训练。能够考进美院,吴常青觉得是“撞运”。在美院严谨、有序的学科教学中,从历代大家的作品临摹到创作,从篆书、隶书、行书、楷书的训练到篆刻,从先秦古玺到明清流派印选,都有严格的课程规定。吴常青在学习过程中慢慢体悟着与古人的交流对话,吸取着古帖的营养,他的书法也从过去的不羁,慢慢进入规行有序的体系,再加上勤学苦练及名师的指导,吴常青已能慢慢领略书画世界的另类奥秘。
美院毕业后,致力于书法和绘画创作已成为吴常青心目中的笃定目标。但事实的际遇,与他理想境遇却相差甚远,鉴于书画的群众基础广大,基本的生存倒并不是他们这批毕业生所忧心的事。但平淡的生存之余,时间却在慢慢地流失。直至听到金鉴才老师劝的告,方始如梦初醒。作为一个从贵州乡村出来的孩子,吴常青是第一个在中国美院完成书法本科学习的人,回报桑梓,返哺乡里,也是他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陆师道《仙山赋》123.5cm×46.5cm
重返杭州,已是2009年3月。两年的历练,对于社会现实和人生意义价值的认知已不是刚毕业时那般浅显,尤其是受到金鉴才老师影响,吴常青规范地接触到了小楷,彻底开启了他书法艺术的第二重境界。“真正对小楷很感兴趣是毕业以后,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感觉写小楷容易使自己安静下来;第二个原因和金老师有关,金老师小楷写得很多,又相当精彩,看到他写的小楷,自己也有种很想尝试的想法。”
当我们对某件事发生兴趣的时候,就会拿起笔来,进行认真的实践,吴常青也不例外,“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开始练习的,而我自己是除了直接临摹小楷法帖之外,还尝试缩临的方法。我把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之类的碑帖都缩小临摹,把原来3公分左右的字缩小到1公分左右进行缩临,我当时做了很多这样的尝试和努力,把很多唐代的大楷书都按照这样的缩放比例写成小楷,当然最终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这个对自己后来的启发很大,以前临大字和现在临小字的感觉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