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杂项 > 象牙朝笏成绝唱 海口市博物馆曾发现两件(组图)

象牙朝笏成绝唱 海口市博物馆曾发现两件(组图)

2016-01-12 11:32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象牙笏板

象牙笏板

文\本刊特约撰稿刘亭亭 图\王浩

近日历史剧《芈月传》热播,剧中礼仪用具的设计是为一大看点。其中一集讲到芈月初登秦国太后之位就退却五国联军,但以秦右相甘茂为首的旧贵族势力为保住权势,强逼芈月退居内宫还政秦王。此场景中群臣都手执一笏板,观此道具的颜色等特征,仿的应是象牙雕中具有礼仪性质的朝笏。在海南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于海口市博物馆中也曾发现两件象牙朝笏,此外还普查到雅士乘槎和 立莲罗汉两件牙雕作品。

千年传承 终为绝唱

在海南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于海口市博物馆中发现了两件象牙朝笏, 两件笏板大小略有不同,一笏长56.5cm,最宽处8.00cm;一笏长56.00cm,最宽处7.50cm。两笏整体都呈黄褐色,造型为一弧形长板,上 窄下宽,俱为方首。笏身光素,质地细腻,有较为明显的牙纹和使用痕迹。笏,又名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用具。古时大臣朝见君王, 双手执笏以记录上奏内容或旨意,以防遗忘。此外笏板在大臣面奏时还可遮住脸面,以示对君王的尊重和自身谦卑。从明代的官制礼仪来看,两件象笏应为明代五品 以上官员使用,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笏板最早起源于用于书写的竹、木片,也即简牍,可随身携带的竹、木简牍则称为笏。据先秦典籍 《礼记·玉藻》记载:“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以竹本象可也。”《史记·夏本纪》主引郑康成曰:“笏者,臣见君秉,书思对命者也, 君亦有焉。”笏的礼仪之用和周代的列鼎列簋制度一样是来别等级、明尊卑、崇王权、防僭越的:周天子用的是美玉;诸侯是用象牙;大夫用竹,但可装饰带有斑纹 的鱼皮;士也是用竹,其下端可以用象牙。天子笏的长度是二尺六寸,其中间一段宽三寸,诸侯的笏上端要削减六分之一,大夫、士的笏上下两端都要削减六分之 一。《芈月传》的历史背景为战国末年,此时礼崩乐坏,秦国已僭越称王,所以其大夫执象牙笏板确有可能。此外,诸侯、大夫和士除却朝见天子,参加其他礼仪性 活动如射礼、在太庙中行祭礼时也可以持笏。

至唐,《唐会要·舆服志下》记载:武德四年八月十六日,诏五品以上执象牙笏,以下执竹木简,且一例上圆下方。唐宋时期重要场合一般都要笏板,以便于礼官安排座次,也便于相互辨认。元朝象笏仍然被使用,尤其在祭祀中,依据祭祀等级不同,象笏使用数量则不等。

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明代“一品至五品,笏俱象牙。……六品至九品,笏俱槐木。”明朝官场生活中,象笏已然是身份的象征,除了一品至五品的文武官员仍 以象牙为笏之外,品级不同的仪宾、命妇也俱以象牙为笏,以示显贵。明代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道:“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文中的象笏应与市博所藏形制大体相同,可知在明代,象笏是可以世代传承使用的。市博所藏笏板在历史沉浮中也曾几易其主,在民 间几经碾转,后被馆长慧眼识得,才征集至馆。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