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南巡图》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作者通过其写实功力,还为后代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图片资料。画卷记录了18世纪中叶,北京至绍兴沿途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是研究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经济、文化、地志、民俗及清廷的典章制度方面不可或缺的图像资料。
画中充分发挥古代风俗画的特点,精细地刻画了河流、名胜、街道以及包罗万象的人物、店铺等,可与文献相互应正。同时,画家对于乾隆时期仪仗队伍写实的描绘,亦补充了文献的不足,为此方面研究提供了直观的视觉资料。徐扬在写实方面也下足了工夫,如表现舟上人物的活动方面,另外也但在画面中,除了可以辨别的乾隆所乘御舟之外,黄河上航行的多是民家小舟都是对当时物品的真实写照。(如图3)另外,第9卷《江宁阅兵》也给我们留下了大清帝王阅兵的盛况。(如图10)
图10 第10卷局部《江宁阅兵》(局部)纸本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结语】
六下江南,有得有失,有利有害。通过南巡,乾隆帝督察河务,检阅军队,礼遇大臣,培植士子,孝敬太后,宣扬圣恩,争取缙绅,安定江浙,了解民情,维系民心,发展生产,丰富文化,创造和延续“大清全盛之势”,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耗资巨大,极尽铺张,豪华奢靡,弊端丛生,劳民伤财,成为大清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乾隆南巡图》画家以御制诗为意,以实景的写实手法描绘了一个繁盛、强大的帝国之景,塑造了圣明智慧天子之像,又避免表现南巡的铺张奢侈。在某些地方,极力表现真实,有时候又在回避真实,表现一种理想的政治境界。多处体现出诗文与图像不直接对应,图像与文献的不对应,呈现出历史真实、画面真实与文献真实之间复杂而多层的关系。历史的真实就蕴含在历史图像与历史文献相应正、相矛盾之中,让人遐想且耐人寻味。
注释:
[1]郭福祥:《乾隆皇帝宫廷印章述略》,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1期,第36---43页
[2]王宏钧主编:《乾隆南巡图研究》,文物出版社,2010
[3]陈葆真:《康乾南巡及对江南园林的仿建》,台北:《故宫学术季刊》,第三十二卷第三期
[4]乾隆:《御制文初集》卷二十六,<养心殿四铭>,见《乾隆御制诗文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0册,第112页
[5]《清史稿》卷504,<艺术二>,第46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965页
[6]徐扬的先祖是明代崇祯年间的着名舆图绘制专家徐霖,所以他受到家学的影响,善于绘制地图。相关研究见张英霖:《对乾隆姑苏城图的一些探索》《中国古代地图集·清代卷》,比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1370页;张英霖《历史画卷<姑苏繁华图>》,苏州市城建档案馆、辽宁省博物馆编:《姑苏繁华图》,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7-11页
[7]杨多:《<乾隆南巡图>研究》,硕士论文,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第23页
[8]杨多:《<乾隆南巡图>研究》,硕士论文,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第24页
[9]许指严《南巡秘纪补编》上.海:国华书局,1916年初版,第20-21页
[10]金运昌:《展卷重游锦江山——徐扬南巡纪道图新说》,《收藏家》,2007年06期
[11]聂崇正:《清徐扬<南巡纪道图>》,《收藏家》,1995年05期
[12]金运昌:《展卷重游锦江山——徐扬南巡纪道图新说》,《收藏家》,2007年06期
[13]杨伯达:《清代院画》,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80页
[14]丁勤:《清高宗图像研究》,硕士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第45页
[15]丁勤:《清高宗图像研究》,硕士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第46页
[16]余辉:《<清明上河图>的画外之意》,《中国书画》,2013年04期
[17]杨伯达:《清代院画》,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12页
[18]左步青:《乾隆南巡》,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