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唱和卷》
不久前,我趁到新加坡、美国公干之余,顺便考察了海外的中国书画收藏情况,得出的判断是,拍卖市场的“回流潮”回落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并不意味着海外中国书画精品已经枯竭或耗尽,恰恰相反,此前的海外中国书画“回流”只是表象,是序曲,只停留于拍卖市场层面,真正的“收藏大军”尚按兵不动,好戏还在后头,目前正是“国家队”应该出手的时候。我说的“国家队”,是指国有博物馆、美术馆,“回流”的方向,也不是拍卖市场,而是国家典藏。
海外中国书画的收藏,主要有以下几部分构成:
一是在一百多年前,因为中国积贫积弱的缘故,被西方国家以掠夺、强买强卖、贱买贱卖等方式所获取。如敦煌艺术品和文献、圆明园文物等等。在世界“四大博物馆”和其他一些重要博物馆,都可以看到大量中国文物和珍贵书画。这些文物和书画大都被博物馆、美术馆收藏,一般情况下很难“回流”。
二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大批到中国台湾或美国等地的官员、文人、画家、商人携带了不少珍贵书画出境。如众所周知张大千就带出了不少古代字画。
三是上世纪80年代,国门刚刚打开,当时文物公司和友谊商店的中国书画价格非常便宜,齐白石、李可染、吴冠中等书画大师的作品只售几十元、几百元,即使在国门尚未打开时,一些驻华外交官也有办法买到一些廉价中国书画,甚至古代书画,这些书画的升值空间非常大,前些年“回流”的作品有很多属于这一类型。如2014年香港苏富比春拍露面的徐悲鸿的《松》,就来自于一位当年在华的外交官。而这位藏家的另外一幅作品也出现在香港苏富比的春拍中,这幅作品上的标签显示1958年文物商店的标签,当年的购买价格是450元人民币。
四是画家在国门打开之初,到国外办展、交流时留下大量书画,如不久前去新加坡参加国家美术馆新馆落成活动,参加了“吴冠中:大美无垠展览”开幕式,发现展品中有不少是新加坡、印尼、中国台湾等藏家提供的精品,且尺幅都比较大,相当精,询问之后得知,当年吴冠中到南洋办展时留下不少作品,正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徐悲鸿在南洋留下大批作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