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作为陪葬冥器,在过去数百年里一直被民间收藏者所忌讳。自上世纪80年代初被国外藏家关注后,唐三彩收藏在国内才逐渐兴起,尤其是唐三彩珍品在国际拍坛上价格迭创新高后,国内艺术市场才真正出现了唐三彩收藏热,此后不少早年流出国外的唐三彩珍品也悄然回流国内。
产生于盛唐
唐代是中国古代鼎盛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昌盛,文化艺术群芳争艳。而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逼真、色彩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着称。
“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专指某三种颜色。唐三彩烧造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两次烧成,多运用于结构复杂、体型较大的器物,即先在1050至1100摄氏度的窑内素烧,上釉后在800至900摄氏度的炉中再烧。另一种是做好坯后直接上釉,在9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下烧成。后者器物的胎质不如前者坚固,用手指甲就可划出痕迹。
烧制唐三彩的窑口,主要有河南巩县、洛阳和西安附近的黄堡窑等。唐三彩的诞生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釉色有蓝、绿、黄、白、赭、褐、黑等多种,也有单彩的。根据目前墓室出土的器物看,唐三彩的釉光大多柔和温润。它的造型大致可以分为生活用具类、模型类、人物类、动物类等几种,其中又以天王、女子、骆驼、马最常见。唐三彩的造型既是鉴定唐代文物的标准器,又可从中看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比如,唐三彩女俑中的眉毛有多种式样,有一种眉毛只是一个小黑点,就被称为“垂珠”的一种眉形。
国外古董商青睐
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唐三彩的记载,最早有记载的是在民国初期。1905年至1909年修筑陇海铁路期间,在洛阳北邙山一带因筑路而毁损了一批唐代墓葬,施工者发现里面有许多带彩釉的陶马、陶骆驼和陶俑,由于这些陶器上大多带有黄、绿、白或黄、绿、褐三种颜色,于是人们就称之“唐三彩”。
不过,唐三彩命运多舛,在发现之初许多人认为是不吉利之器,大量的唐三彩出土后就被砸碎,以避邪气。后来,国外古董商发现了唐三彩的潜在价值并大量搜集,这才逐步在国内受到重视,从此唐三彩声名鹊起,并在世界各地拍卖会上广受追捧。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唐三彩在国外成为最贵的中国艺术品之一。1989年,一件唐三彩黑马曾在英国伦敦一场拍卖会上以495.5万英镑成交,创下当时唐三彩最高拍卖纪录。近年来,唐三彩拍卖行情依然十分火爆,在2013年3月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一件唐三彩马以1298.9万港元拍出;在2014年3月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又一件唐三彩马更是以2029.9万港元高价成交。
辨别仿品有窍门
随着唐三彩走俏国内外艺术市场,各种仿品也开始充斥其间。唐三彩仿品主要有三种:一是清末仿品,二是民国仿品,三是1949年以后的当代仿品。
一般情况下,唐三彩的仿品与真品有以下一些区别:第一,真品系手工制作,同一产品的尺寸并不相同;仿品则多用注浆模制,产品大都规范统一,同类产品尺寸相同。第二,在真品中,各种人俑的头部和足部、动物俑的足部及底盘均露胎不施釉;仿品则画蛇添足,大多施满釉。第三,真品的上釉方法为刷、淋、点,不注重满釉,讲究自然流淌的艺术效果,有的部位甚至有意露胎;仿品则多用喷釉,釉色均匀,缺少自然流畅的潇洒感。第四,真品具有一种陈旧感,且富有层次并深入肌里。如在不显眼处轻敲一两处胎表,就可发现陈旧感是由外向里渗透的;而仿品的胎一般是做旧处理,虽有陈旧感,但绝无自然感,其做旧仅在胎表而不入肌里,新的痕迹依稀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