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瓷的更确切称谓是“瓷胎画珐琅”,被古瓷收藏界尊称为“瓷中皇后”,她究竟诞生于何时?仿佛早有定论,即“康熙晚期”!事实究竟如何呢?
明代龙凤缸杯
上存在典型的珐琅彩
我在未见到一件成化珐琅彩龙凤纹缸杯前,也认同这一观点,从来没有想过对它提出异议,所有论及珐琅彩瓷的书籍上也都这样作了论述——康熙年间,由法国罗丹家族传人皮尔斯·罗丹传到中国,源于画珐琅技法。使用珐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也常简称为珐琅彩,始创于清康熙晚期,至雍正时得到进一步发展。珐琅彩吸收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成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这似乎已成了古陶瓷界的金科玉律。事出偶然,也是冥冥中的巧合。那天,一位对古陶瓷颇有研究的藏家和我一起见到那件“明成化款的龙凤缸杯”时,他一时愣住了,惊愕的表情像蜡化了一般:嘴张着,双眼睁得好大!静黙了片刻后,他突然惊叫道:“珐琅彩!这是典型的珐琅彩!”之前,我一直疑惑:这杯上的彩料与其他成化五彩器中的彩料明显不同,它的玻璃质感特强!因为受那金科玉律的影响,根本不敢往珐琅彩上想。“是是是!”他连连点头表示:“应该是珐琅彩料!”他补充得十分肯定,随后又说道:“其实珐琅彩早在元代就使用了!”此语一出,我有茅塞顿开之感,一直郁积心中的疑惑顿时烟消云散了。
从这点,我又一次钦佩该藏家与众不同的见解。经他一点拨,迫使我更进一步对瓷胎画珐琅进行深入认真的研究。虽然,在有的史书上说:“珐琅彩最早发明于1446年法国的边陲小镇弗朗德斯(Flanders)。”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兽耳三环樽、勾连鼎式炉、缠枝象耳炉等均是元晚期的作品,早于1446年的明代景泰(1428-1457)年间,推翻了这个传说。根据史料分析,铜胎掐丝珐琅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起初称“大食窑器”或“鬼国窑器”,还有称“佛郎嵌”的。1935年中华民国市政秘书处编辑的《旧都略》谈到景泰蓝的起源时,援引《淘说》写道:“珐琅,在过去叫‘佛朗’,又叫‘发郎’‘发蓝’,产于‘佛’,唐书称‘佛’为大秦,大秦即中世纪罗马帝国。”13世纪下半叶,元蒙军队远征横跨欧亚,入侵西亚,将大批烧造“大食窑器”的阿拉伯工匠俘虏来中国”。足见珐琅彩在金元之际已传入中国,只不过到明景泰时有了较大的发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