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汉长安城的前世今生(组图)

汉长安城的前世今生(组图)

2016-02-24 08:22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探索就要创新,赵荣结合汉长安城遗址的现状提出,首先应该在保护展示方式上创新,要更多地引入高科技,来解决最小干预和文化展示的问题,比如使用二维码、 3D去做。看上去是一无所有,但当把二维码一扫,手机、电脑上展现出来的就是立体的历史画面;晚上,在未央宫前殿用激光等不影响遗址的方式,来复制当年的 盛况。另外,应该在汉长安城里建立丝绸之路博物馆,因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长安。应该把这里面的文化做好,让它成为一个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聚集区。

“面积大、价值高”,汉长安城遗址的珍贵之处也正是它保护困难之处。“36平方公里,它就是一个城市,应该有各种各样的业态在里面。”赵荣还提出,必须创新融 资体制机制,允许和鼓励民营企业、其他文化企业进入到特区建设中来,虽然文化遗产有很多安全问题,但是相关的服务性业态可以考虑进入。关键在于要把握四条 原则:一要安全,二要最小干预,三要符合有利于文化的展示和可读性,四要是可逆的。

“我们要尊重祖先的遗产,要考虑到当前的生活状况,更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要问心无愧地做好保护工作,同时尽最大的努力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全国政协委 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强调,在保护文物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民生。他建议,在特区建设中要把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的生 活水平提高相结合,和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和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这是我们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

同样是关注民生改善,卞晋平的观点更为具体,“关键是生活在大遗址里面的人怎么办?人是活的、动态的,居民们要娶妻择婿、生儿育女,还要改善居住环境和条 件。人在增加,村舍在扩大,同遗址保护的矛盾渐趋突出,而且越往后问题会积累得越多。”卞晋平说,委员们提了不少意见和建议,比如,可否将改善大遗址内群 众生活与国家新农村建设、棚户区改造和城镇化建设政策以及“十三五”精准扶贫计划相衔接等,这些都可供汉长安城特区未来的发展作参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张廷皓除了建议特区发展过程中要与棚户区改造、城镇化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政策积极对接外,还特别强调,应该 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纳入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去。张廷皓说,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正因为它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起 点,汉长安城特区建设必须要有项目推动,而这个项目就是“一带一路”的丝绸之路的文物保护展示工程。

“汉长安城遗址区的老百姓确实为大遗址保护作出了牺牲。”座谈会上,委员、专家学者们达成一项共识,那就是国家建立大遗址保护补偿机制刻不容缓。他们希望国家 能对大遗址保护给予更大重视,因为这不是文物部门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地方政府能承担的事,国家应针对大遗址的保护,创新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当 地群众为大遗址保护牺牲了个人利益,国家应该像对待退耕还林生态平衡补偿一样,为群众做出补偿。用政策来减少群众因保护文物致贫的情况,减轻地方政府的负 担,“这样也能提高地方政府和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保护和利用的道路艰辛而漫长,可喜的是,汉长安城正在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在前段时间的陕西省两会、西安市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就此提出了意见建议。“推进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还写入了市政府工作报告。

可对于特区人来说,当务之急是如何不让这大片的土地荒着,如何把它利用起来,让景区内更有人气,吸引更多的人来?“过去两千多年这里都在进行农作物生产,也 没有对文物造成破坏,说明还是可以利用的。”安家瑶的观点与特区人不谋而合。观光农业是他们正在考虑发展的产业,“先种植樱花还是先种植熏衣草呢”?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