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琼报道
日前,文化部出台的《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其中规定要建立明示担保、尽职调查、鉴定评估等一系列新的制度,促进艺术品公开透明交易,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艺术品市场持续调整后的“强心剂”。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马峰此前介绍相关情况时曾表示,我国的艺术品市场近年来发展非常迅猛,根据《2014年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的艺术品交易额达2137亿元人民币,占全球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的22%。
存在乱象
中研普华研究员曹慧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改革开放的多年发展,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业态,我国的艺术品市场达到了空前繁荣,艺术品产业发展空间也更加广阔。且艺术品消费的价值得到了认可。然而,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对此,曹慧分析指出,国内艺术品市场目前最集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赝品问题。具体表现为造假、售假、拍假,通称为“三假”。一是造假之风盛行,造假手段层出不穷,且有向高科技、区域集团化和产销一体化合而为一的趋势;二是售假公开化和网络化,销售假字画非常普遍,售假业已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三是拍假,投资者对拍卖公司的信任度很高,然而,国内一些拍卖公司受巨额利润的驱使,对赝品熟视无睹或故作不知,甚者暗中与售假者相互勾结,知假拍假。
不仅如此,曹慧还告诉记者:“事实上,艺术品真伪的鉴定是很深奥的学问,对于初涉收藏的人士而言,非常需要专业人士鉴定,因此,鉴定专家的鉴定意见便十分重要。这引发了各鉴定专家及鉴定机构快速登场。但目前我国收藏市场并没有统一的鉴定体系,导致当前鉴定市场的混乱不堪。”
与此同时,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沈哲彦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第三方鉴定机构经常出具虚假鉴定、虚高评估,缺乏公正性,对消费者造成了很大的误导。此外,由于行业内的交易信息透明度不高,消费者也难以全面、真实地了解艺术品的相关信息。”
除此之外,“由于艺术品市场火暴,加之巨额利润,新拍卖公司不断涌现。其中许多拍卖公司属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规模小,资金少,人才缺乏,经营水平低,实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且行业内的拍卖公司众多,导致各拍卖企业间的恶性竞争,行业内耗增加,使市场处于一种无序的竞争状态,违法或不规范经营的现象比比皆是,投资者的利益根本无法保证。”曹慧就当前我国艺术品市场的乱象问题坦言道。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上述艺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外,文化部“十三五”规划专家、全国文交所协会筹备组负责人彭中天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还补充道:“市场交换的前提是产权的交换,没有产权便没有交换。也就是说,谁拥有产权,谁便有卖的权利。但是之前我们的艺术品市场并不讲产权,有些拍卖公司在不过问艺术品出处、来源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拍卖。这是造成该市场混乱以及难以做大的主要原因。
不容忽视的影响
在利益的驱使下,市场乱象愈演愈烈,不仅严重阻碍了市场的良性发展,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曹慧指出,目前艺术品收藏市场赝品泛滥已成公认的事实。赝品及“三假”严重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和中国艺术品在国际市场的声誉。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新兴的艺术品市场经营秩序将会遭到严重破坏,继而影响艺术品市场和国内文化产业的健康和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