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为心画”,通常我们讲学习书法的基本条件有二:第一个层面是学习的环境要“静”;学习的人的“心”要静。这里最重要的是“心境”要“静”。这样“境由心生”,心静了,环境自然也就好了。第二个层面就是用你的“心”,在习字过程中去逐步慢慢的追寻古人的“心”。你的“心”沉浸和游弋在字海之中,但能否和古人相通?则取决于你本身的天赋和你的“心”能否勤奋感悟。不能相通,说明你的“心”没有动。只有“心”动了,动不是蠢蠢欲动,而是实实在在的用“心”、用“力”、用头脑指挥手中的“笔”,在纸与墨的交融里去力争相通。日复一日,循序渐进,你必有相通的一刻。只有相通了,才能学到古人书法的精髓。方可“笔笔有来由”,“字字有出处”。经过长期的和古人先贤的“心心相通”,血肉交融,笔浸墨淫,你的一笔一划,都有着古人先贤的气味,甚至一举一动,都会晃动着古人先贤的影子了。这方达到了第一步,也就是表层的“心法”。深层的“心法”呢?就是有了表层的“心法”这个“字内功”做基础,再加上“心灵”的文化底蕴修为这个“字外功”二者有机的结合后,你学的字的结构、笔法、章法、墨法等等,都需要能够从古人的影子里再跳出来。脱胎和重塑一个“自我”,重建一种“自我风格”。用自己的“心”去营造自己的一个书法新天地。要达到体会古人的心境且与之相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人甚至终其一生也未能求的相通。“心”的历练和修为,我认为是能否跳出古人先贤影子的关键所在。佛家讲修佛修心有个“渐修顿悟”的过程。我觉得,用在书法学习“心法”的历练和修为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书法的临习与创作,在心态上都是要求“凝神静气”的。讲求凝神,则会神完气足。凝神是一种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书法精品也正是在这种入神状态下才创作出来的。只有用“心法”凝了神,作品才会传神;凝神是创作心灵出神入化所臻达之境。只有如此,书作方能有一种妙合自然、浑然天成的“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