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对话徐艺乙:工匠与精神(图)

对话徐艺乙:工匠与精神(图)

2016-04-28 09:13 文章来源:新浪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识匠

说工匠精神,首先应该知道匠的定义,到底何为匠?

徐艺乙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出版《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用品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工具卷》等。

研究传统手工艺42年、1988年将“民艺”一词引入《中国民间文艺词典》并注释、1992年翻译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著作……徐艺乙一直致力于推广传统手工艺和民俗艺术中的保护与传承。他翻译的《工艺之道》《民艺四十年》等书籍,将日本对民艺的保护与手工创造的思考和经验带来中国。这些著作,更成为当下工艺文化爱好者的“圣经”。

中华手工:您对匠是怎么理解的?

徐:有工具的叫匠,一个筐子里头装一把斧头。狭义来说,匠在古代主要指木匠,因为木匠的地位是最高的,他能够组织一群人来干活。匠也泛指所有通过劳动来掌握技艺 并进行创作的人。在中国形容这样的人,民间常用的一般是手艺人或者匠师,不会用工匠。工匠是限定在制作过程中的人,比如一些大型的公共工程,主要是指干活 的人。

中:那我们有工匠精神吗?

徐:在中国,匠人是存在的,匠人精神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中国的匠人精神和西方的匠人精神是不一样的,因为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那种匠人。

中世纪的时候,西方社会为了保护手艺人的权益,有了行会 组织。这个组织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功能,就是规范相关知识,把个人掌握的技能变成一种可以推广的、也可以发展的技术,形成技术标准。所以他们一辈子只做一件 事,就可以把一件事做好,过程也不太费劲。在中国,这样意义上的工匠是没有的。

其实,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组织,也叫行会,但它主要是从伦理道德方面去规范手艺人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去和官府、欺负他们的人进行抗争。但行会是尊重手艺人的创作想法的,这与西方截然不同。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