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匠
说工匠精神,首先应该知道匠的定义,到底何为匠?
徐艺乙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出版《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用品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工具卷》等。
研究传统手工艺42年、1988年将“民艺”一词引入《中国民间文艺词典》并注释、1992年翻译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著作……徐艺乙一直致力于推广传统手工艺和民俗艺术中的保护与传承。他翻译的《工艺之道》《民艺四十年》等书籍,将日本对民艺的保护与手工创造的思考和经验带来中国。这些著作,更成为当下工艺文化爱好者的“圣经”。
中华手工:您对匠是怎么理解的?
徐:有工具的叫匠,一个筐子里头装一把斧头。狭义来说,匠在古代主要指木匠,因为木匠的地位是最高的,他能够组织一群人来干活。匠也泛指所有通过劳动来掌握技艺 并进行创作的人。在中国形容这样的人,民间常用的一般是手艺人或者匠师,不会用工匠。工匠是限定在制作过程中的人,比如一些大型的公共工程,主要是指干活 的人。
中:那我们有工匠精神吗?
徐:在中国,匠人是存在的,匠人精神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中国的匠人精神和西方的匠人精神是不一样的,因为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那种匠人。
中世纪的时候,西方社会为了保护手艺人的权益,有了行会 组织。这个组织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功能,就是规范相关知识,把个人掌握的技能变成一种可以推广的、也可以发展的技术,形成技术标准。所以他们一辈子只做一件 事,就可以把一件事做好,过程也不太费劲。在中国,这样意义上的工匠是没有的。
其实,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组织,也叫行会,但它主要是从伦理道德方面去规范手艺人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去和官府、欺负他们的人进行抗争。但行会是尊重手艺人的创作想法的,这与西方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