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若想流芳百世,都离不开修复师的贡献。500多岁的达芬奇《蒙娜丽莎》 至今修复过70余次。伦勃朗创作于1642年的 《夜巡》,更是有着一段惊心动魄的修复史。仅仅在最近100来年间,这幅作品就曾险遭三次“毁容”:20世纪初,一位失业海军试图用刀毁掉画面,还好厚厚的油漆保护了它;1975年一位失业教师在博物馆关门后对着画面连划了12刀,甚至划破了画布;1990年,一位精神病人朝画面扔去了一袋酸性溶液。历经多次大阵仗的修复,如今平均每天都有5000人得以在博物馆参观这幅经典名作。博物馆也还曾将 《夜巡》 的修复过程拍成纪录片,让公众了解国宝是如何被悉心修复的。因此,今天,我们能够重新观赏到刘海粟的油画特别是他早期的优秀油画作品,既要感叹刘海粟杰出的艺术创造力,也要对幕后那些默默无闻的油画修复师心存感激之情。
油画终会衰老 修复如同治病
沈虎坦言,1994年他去刘海粟家清点其生前捐赠的作品时大吃一惊。“其中一大批油画堆放在了阁楼上。油画保存恰恰需要恒温、恒湿、避光,而这间阁楼偏偏朝西,西晒严重,温差大,还有点漏雨。打开这批油画时,我们都傻了眼。很多画损坏严重,龟裂,油彩剥落,发霉,变色……有的画面黑乎乎的。动都不敢动,一动油彩就像麻酥糖似的往下掉。”心疼,却无能为力———彼时,油画修复在国内尚属空白,沈虎和他的同事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将每一幅受损油画用牛皮纸包好后暂且存放于美术馆的库房中。
为了抢救刘海粟这批珍贵的油画,1999年由政府出资,上海油画雕塑院成立了国内首个油画修复研究室,专门从美国引进了我国第一台大型油画修复设备———真空电热托画床,同时引进的还有国际先进的油画修复技术和一整套修复设备和器材,来自美国的华人修复专家司徒勇为国内培训了第一批油画修复师。
“尘污:4+”“光油:严重变质呈黑黄色”“颜料层:基本不稳定,松动”“画布张力:4,有明显内框印”“破洞:四角有4只钉子洞”“龟裂:2,有细裂纹多处”“剥落:签名上部和右侧中下部有明显剥落,其它部位有小块剥落”……这是当年修复刘海粟油画 《夫子庙前》 之前建立的一份档案,条目多达二三十条。参与刘海粟200多幅油画全部修复工作的原上海油雕院油画修复研究室油画修复师钱益中告诉记者,“每拿到一幅油画,我们都会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为它们做一次全面的诊断,出具一份细致的体检报告。”
任何一幅油画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生命衰竭的过程。有自然老化的症结,如光油变色、色块剥落,也有人为干预的症结,如画布被划了一道口子、撞出一个大洞。大多数油画都是“数病”缠身。不同的症结,需要修复师施以不同的“手术”。
参考历史资料 还画作本真面目
油画修复需要深入的研究精神。比如修复刘海粟的油画,不仅需要研究他在这一幅画上的笔触走向等种种作画的细节,还需要研究大师的绘画历史,知晓他不同创作时期的生活环境,与其他油画实物和历史记载、当时出版的画册等印刷品进行反复比对。如果找得到历史图片资料,需要严格按照历史图片资料进行修复操作。如果仅凭自己的想当然来修复,容易张冠李戴。
刘海粟的油画修复还真就闹过乌龙。据沈虎和钱益中介绍,“文革”之后,上海藏家李槐龄收得一幅刘海粟早年创作的油画,根据画面,他以为描绘的是当时北平“东交民巷”场景。因画作历经十年浩劫伤痕累累,他于是想到求助刘海粟的秘书袁志煌,请他问问刘海粟能不能亲自帮忙修补。可惜,刘海粟没空,后来就由刘海粟的一位学生代劳,进行修复。但是,这位代劳者没有进行细心的研究,没有寻找可靠的历史图片资料,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擅自改动了画面的景物,比如将原来画面中央的方形墙门“修复”为半圆形墙门,因此一度令人们以为这是一幅赝品。多年以后,经过反复查证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与刘海粟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比对,专家们这才发现,这幅作品并不是所谓的 《东交民巷》,而应该题为 《巴黎之冬》,是刘海粟1931年欧游法国时创作的,虽为写实作品,却丝毫不拘于造型,从设色的朴茂和用笔的大胆中透露出画家不羁的情感。刘海粟的 《田园》 《教堂》 《少女》 《到圣心院去》 《窗口》 《蒙马特旧街》 等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1933年这幅作品不仅参加了刘海粟近作展览会,还曾被收录进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海粟油画》 一书中。现在之所以被误认为是 《东交民巷》,就是修复时闹了“乌龙”,对关键性的城门造型张冠李戴,让观者产生了错觉。钱益中说,之后他和他的修复团队再次对刘海粟的这幅早期油画严格依据历史图片资料进行修复,对原画面上后来修复时不符合历史的添加部分进行了处理,终于恢复了画作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