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球花》
再优秀的油画家 也修复不了自己的油画
除了光油普遍变质,刘海粟早期油画还有不少油彩剥落严重。刘海粟创作于1931年的 《瓶花》 和创作于1934年的 《绣球花》,油彩剥落均超过原画面的四分之一,置于观众眼前毫无美感可言。刘海粟描绘萝卜、大葱、鱼等一系列静物的一幅画作,画面上萝 卜干脆破了个洞。这些“伤痕”都需要修复师用手工对脱落的颜料作精心的填补和上色,恢复作品原先完整的面貌。“刘海粟的颜料用得很厚,笔触相当清晰,修补时,我们需要还原笔触的立体感,用塑形膏像做雕塑一样将笔触的肌理塑出来,再上一层薄薄的修复颜料。”钱益中说,补色补底在油画修复中起着点睛般的作用。这需要油画修复师具备油画基础、深谙绘画之道。唯有如此,经他们之手修复的画作,才能尽量贴近原作者的绘画特质,尽可能再现作品原本的风貌。
油画修复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仅仅会画画是不够的。再优秀的油画家也修复不了自己的油画。2005年油画家夏葆元送来油雕院油画修复研究室的油画 《冰大板的厨师》 是他创作于1980年代的心爱之作,却也正是被他本人“修坏”了的———由于不了解油画修复该选用什么材料,也不清楚油画修复的一些相关程序,草率动了手。“油画与油画修复是两个行当。油画颜料与修复颜料是两种材质。油画颜料呈色不稳,在修补的时候颜色可以接得很好,可是等过了几个月,油画颜料一干,颜色也就变了,不是深了就是淡了,画面变得很难看。而专门的修复颜料呈色稳定,干了以后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而且补得不好可擦掉重新修补且不影响画面。”钱益中说,油画修复本身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行业,除了有造型能力、色彩的把握,还需要有一套自己的程序和方法,尤其在材料的选用上,欧美经过上百年的实践已经积累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版图片均为上海油画雕塑院油画修复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