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陶瓷收藏家苏银溪的故事(图)

陶瓷收藏家苏银溪的故事(图)

2016-06-02 08:10 文章来源: 福建法治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图:陶瓷收藏家苏银溪图:陶瓷收藏家苏银溪

瓷库中国消息“我现在藏有德化近代名家作品有数百件,另外还有上百件上世纪德化厂集体创作的各类作品,这些作品的时间横跨半个世纪。可以说是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瓷雕艺人的创作历程。所以,在我展厅里,精品荟萃,也是德化当代瓷艺作品的集中展示。”在德化进城大道“德化古玩城”内的主建筑大楼五层,“宝兜艺瓷”的苏银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些来,国内外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升温,一定程度也促进瓷雕艺术品市场的繁荣。苏银溪的这批作品也就显得弥足珍贵。据介绍,苏银溪的这些名家作品大都来自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那时市场意识相对淡薄,收藏这些作品纯属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一种偶然,是他年轻时到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经营瓷器店留下来的。对此他笑着说:“不是我有什么独到的眼光。”

中国人最早是用陶器的,大概是新石器时期,发明了瓷器,已经是汉代的事了。陶瓷一词前后一字之差,在时空上却跨越了数千年。早先的瓷器,色泽是青灰色的,汉时的人在端详着灰不溜秋的瓷器时,大概在想,如果瓷器能烧成白色该有多好看。白是一种非常高雅的颜色,白云、雪花还有女人脂白如玉的肌肤,都是极美的东西。古人不知道瓷器能不能烧成高贵的洁白色,孜孜不倦地追求了一千年,终于在北朝末期或唐初才烧出相对意义的白瓷。到了明代,白瓷烧制到达一个顶峰,之后又有各种色泽瓷器被烧制出来,但“白如雪,润如玉”似乎永远是瓷器色泽的最美境界。

何朝宗的存世神品至今几乎都在国家博物馆,民间难得一见。建国后德化瓷人凭借日趋先进的烧制工艺,在继承古人的艺术风格下,大胆创新,创作了相当多的瓷艺精品。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德化陶瓷一厂一些老工艺师所创作的艺术精品,目前在收藏市场亦价格不菲,为有识之士的关注收藏对象。

德化“宝兜艺瓷”的掌门人苏银溪,就是这样的一个收藏家。在几十年大江南北经营德化陶瓷艺品的过程中,他早已深深热爱上了这些“沉默的朋友”,作为商人,他本是要把这些优秀瓷塑作品卖掉赢利的,“但有的东西太美了,卖了就没了,有的甚至是孤品,所以不舍得卖。”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如今他的“宝兜艺瓷”已收藏了几百件德化白瓷近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德化瓷艺名家的创作历程,“宝兜艺瓷”便真成了德化白瓷的“宝兜”了。

《鱼篮观音》是当代德化著名艺人陈德卿的作品,作品精雕细刻,线条流畅,衣纹自然、飘逸,面相饱满温柔又庄严肃穆,是当代德化瓷器仿何朝宗观音的上乘之作。

《毫光如来》与《毫光观音》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许兴泽的作品,二佛通体用上好的德化瓷泥烧制而成。这种白似乎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白到极致么?似乎也不是,因为分明有点透明,却只是有一点透明,那么若隐若现,就如佛的拈花一笑,却又非笑,让人不由自主神定气闲。

陈德卿另一作品《浴女》,把一个东方女子的绝美身材在一条浴巾上中展露无遗,细脖与腰身,让人窒息的臀部曲线,以及乳白如凝脂的皮肤,或许只有德化白瓷才能如此艺术逼真地表现出东方女子的含蓄与开放,每个部位看上去都是那么匀称与自然,让人回味无穷。

《思》在刻画一个闺中少妇的淡淡忧愁。齐整的刘海、标致的五官、瓜子型的脸庞以及对襟的短衫,年轻却挽着传统的中式发髻,看来是已为人妻了。在想些什么呢?是思念远行的夫婿?还是在追忆少女时代快乐的时光?不说也罢,就这么永远含蓄着,这便是典型的东方风情了。这件作品获得福建省“文明交通杯”艺术陶瓷大赛的金奖亦不为奇了。(沈俊)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