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的学位服”这两天在社交网络上刷屏了。网友的声音也是褒贬不一,有的说好看、时尚,体现了学生的青春洋溢,再也不是毕业典礼上那黑压压的一大片了;也有人提出质疑,“有点像道士服”、“胸口的长舌头是怎么回事”。新式学位服的背后到底有什么讲究,新京报记者采访到设计者、央美时装设计专业的教师谢梦荻,让她给我们讲讲她所设计的学位服。
本科毕业生与院长范迪安自拍
科普
学位服有何来历?
学位服起源于12世纪的西方,最早由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推出,在当时,学位服的管理已经有章可循。而在1636年美国哈佛大学成立后,学位服又开始流行于美国。学位服进入中国大约是20世纪20年代,由在中国办教会学校的西方传教士带来。1949年后,高等教育学位制建立,学位服的相关规范也开始建立起来。199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开始确立中国学位服的规范体系。
学位服仅限于学位获得者、攻读学位者及学位授予单位的校(院、所)长、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及委员(或导师)在学位论文答辩会、学位授予仪式、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仪式、毕业典礼及校(院、所)庆、庆典等场合穿着使用,在其他场合不可滥用。一套学位服主要分为校长(导师)服、博士服、硕士服、学士服四种,每套学位服主要由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垂布四部分组成。在设计上也有相应的规范,比如学位帽为方形黑色,是书的象征。在毕业典礼上,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通常是校长或学院院长)把毕业生学位帽上的流苏从毕业生帽檐的右侧移到左前侧,代表学位授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