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堪比“7·21”的入汛最强降雨也让故宫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已近600年的古老建筑群,在城区平均降雨274毫米的大雨中未见明显积水。故宫为此做过什么维护工作?暴雨中有没有应急的预案?未来有没有更完善的计划?为了给大家答疑解惑,昨天故宫专门召开发布会,“起底”紫禁城排水系统。
释疑
最强降雨,故宫何以“不看海”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从地势上,紫禁城地面顺应了北京整体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的地势,让积水能缓慢排泄。“紫禁城排水系统分为三类,分别是建筑排水、地表径流、地下暗沟。雨水降落时,一部分雨水落到建筑上,沿着建筑屋顶琉璃瓦落到地面,之后雨水会顺着明沟流到地下暗沟沟口,还有一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径流,顺地面坡度流入院落和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沟。明沟若遇有台阶或建筑物,则从 沟眼 穿过,汇入暗沟。雨水排入暗沟以后,再由支沟汇集到干沟,经干沟排入内金水河。”
昨天傍晚,单霁翔带领记者们考察了金水河在故宫的出入水口、太和门广场的内金水河段以及三大殿的排水。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前三殿的排水功能,“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前后排列,坐落在一个8米多高的工字形台基上,台基四周栏杆底部有排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其口内为凿通的圆孔,也是主要的排水口。三层共有螭首1142个。”正是这1142个螭首,在大雨时如白练,小雨时如冰柱,暴雨时会呈现“千龙吐水”景象,蔚为壮观。
调研
排水九成采用古代系统
近年,故宫启动了排水系统专项课题研究,投入专业人员到现场记录排水情况,绘制并汇总全院积水点分布图。根据分布图更为全面深入地分析积水原因,研究综合解决方法。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区域原有的古代雨水系统,经过不同朝代叠加的建设活动而有所损坏或难以发挥原有功能,就此提出修复方案进行功能恢复。但是总体来看,经过重新修建的部分比例很小,主要在原来没有排水系统的位置修建了新的排水管线,大约占总量的不到10%,多位于故宫的边缘地带。目前故宫博物院的排水系统基本是采用原有古代雨水系统。
单霁翔表示,计划对故宫区域内不同类型的地面铺装的渗、滞和透水能力进行研究,最终评估其绿色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可以对海绵城市的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