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崇拜图腾一样爱艺术
闫振铎
(中国油画学会艺术委员会委员)
鲁迅说:“血管里流出的全是血,水管里流出的全是水。”同样,艺术家是什么样的人自然就会创作出什么样的东西。我从十几岁画画到现在76岁,感觉体会最深的 是要先认识自己。所有历史上真正能被称为“大师”的人无一不这样。中国人的文化意识和艺术形态是非常注重个人感受与理解的。
我觉得我们 现在一定要回归古代传统艺术本身,本来一开始最原始的时候是活活泼泼的生命艺术,后面就成了技巧和技艺的,进而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应该回归到最原始的人 对人的时候,像对图腾那样的崇拜来对待我们热爱的艺术。现代来说,我们要发现不同时段、不同时间、不同年龄阶段对生活和生命的体会以及感悟。用我们所掌握 的手段把它重现出来,这才有意义。生活在自然界里面,万物皆有灵,这种灵性是可以和人沟通的。不仅是在形上,它们的生态有一种感动我们的精神层面的力量。 而在形式上,雨也好,春夏秋冬也好都呈现出不同的东西。我们视觉的把握无不是观察客观生命现象的形式构成,我们被感染后再把这些内容呈现出来。生命形态是 随着生命过程千变万化的,然后再根据自然环境千变万化,所以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
油画民族化几经起伏
顾丞峰(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上 世纪50年代提出的油画民族化几经起伏,即使是在主流的时候也有不同的声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讨,无论是油画组织的提倡还是艺术家的探索,仍缺乏实践成 果。因为这种尝试成为纯粹的形式实践。现在的油画民族化极差,实践中往往导致异国情调、商品化。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油画早已不完全姓“油”,很多情况下它是 一种综合艺术写实或者是边缘性绘画样式的总称。而且油画界也有将油画民族化提法边缘化的倾向。比如说2006年意象油画的提出以及系列性展出,实际上也是 对油画民族化这个话题的变相延续。当年陈丹青1988年在黄山会议上表过态:“油画民族化的口号我倾向于不再提,我在画画时老想民族化会妨碍我画画。我看 提多样化是合适的。长期以来谈论油画民族化问题或者是油画本土化问题,都是想建立与之相抗衡的中国油画体系的潜台词。随着经济飞跃,这种需求涌动更为强 烈,但是油画需求不能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主导。”
预测未来往往危险,人类从未停止对未来的预测,这也体现人类对自身命运把握的要求。这是我们的幸,也是我们的不幸。有幸在于我们有机会实现我们的历史抱负,不幸的是接下了西方人的历史负担和责任。
江南是永恒的艺术题材
奚静之(清华美术学院教授)
关于艺术走向这个问题,我抱有乐观的想法。虽然将来的艺术形式会更加多样丰富,但我认为油画不会消亡,也消亡不了。
由于时代的发展,油画的画材发展神速。除了丙烯,有的油画也用国画的材料,还有用水彩,也有用沙石来表现质感和技能。这种新的变化使得油画的表现形式丰富 了,也出现了很多表现力很强的作品。还有一种就是写意,中国的写意画与欧洲的是相通的,很多好作品就是用写意的形态在油画当中得到体现,这是近十几年来一 个新成果。
艺术创作本身是心、脑、手的结合,而现在有一些绘画创作不完全是这样的。吴冠中说搞油画的艺术家是一个工匠和一个手艺,画家没有这样的手艺就成不了艺术家了。如果画家拒绝写生,拒绝去田野详细地观察描写人民生活,而是完全对照片加以改造成为油画就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
从世界调查的结果来看,油画比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更得到人民的喜爱。即使是在法国或美国,人们在艺术馆排队要看的艺术还是表现真善美的作品。中国观众对油画非 常热情。中国美术馆只要有好的油画展览,必定观众如潮。江南艺术是一个永恒的题材。从诗词、文学、戏剧包括评弹、昆曲扩大到徽戏、黄梅戏也算是江南的艺 种,都有非常好的成果。它们都是整个绘画时期整个江南艺术的组成部分。所以说江南文化不仅表现在绘画上,其他艺术领域也是如此,值得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认清文化流动与融合
肖谷(上海油画雕塑院长)
在前行的道路上要警惕三种现象和阻碍:转换、驯化与造浪。所谓“转换”是对已有知名的形式、内容和体系的转换。要警惕这种现象。所谓“驯化”是对灵心的失 信,对本性的抹杀。所谓“造浪”是举起没有理论依据的画派大旗,举办没有核心思想的展示,到处发表没有观点的造词理论。以上这些方面,我个人觉得在近十年 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客观现象。
欧洲造型方法的基本精神是塑与造,而亚洲文化是书与写。两者体现的精气神和心路、情路不一样,有很大差异。
所谓地域文化的特质不是天生的文化板块,是在历史中逐步融合起来并仍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中国南北文化之不同显而易见,通常我们所说的南是指江南的文人气质。 对于艺术家来说,东西南北不同文化可以说是不同的选择,选择与自己的个性兼容的就会发展。我们必须正视这个文化现象,认清文化流动与融合的重要性。■
(徐佳和根据研讨会发言整理)
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