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中国近代山水画画家,字朴存,别号予向、虹庐等,中年更号宾虹,以号著称;祖籍安徽歙县。黄宾虹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作品。
桃花源 黄宾虹
一、概论艺术的标识,实践的结晶
“师古人以启来者,由旧翻新”这是黄宾虹艺术人生的标识,也是黄先生一生艺术实践的结晶。黄宾虹先生走上艺术之路,正是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走向历史的低谷,亟待有良知的中国人去拯救的时期。黄先生怀着一腔报国之志,走上了文人画坛,“振兴民族文化”是他艺术人生的起点,后来也变成了他生命的终点。
黄宾虹先生“师古人以启来者,由旧翻新”的艺术人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概括起来:70岁之前,师法古人,广修学养,上下求索;70岁之后,由旧翻新,创新模式厚积薄发。
1、师法古人,广修学养,上下求索
师古人,广修学养是由旧翻新的前提,翻新不能没有学养,要有学养就要上下求索,广泛学习传统,深入了解传统,从而懂得传统,占有丰富的传统资源。
2、广师古人,博采众长
古人之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广师古人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古人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取诸家之所长,舍诸家之所短,进而为深入研究传统,从传统挖掘潜能做一个良好铺垫。
黄先生60岁之前,从师法清“新安画派”入手,取其“疏淡清秀”;接着师法元、明诸家,取其“意趣”;进而师法唐、宋,取其“于融洽求分明,有繁简无淆杂”,从而构成了世称的“白宾虹”时期。我们看到黄先生广师古人的收获,也看到了他在博采众长之中也有“师学舍短”。
3、精师古人,索取经典
在对传统有了一个全面了解后,抬高起点,选择有利于深化学识的某家精师,索取其经典,提高个人技艺,达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是黄先生的一种循序渐进的师古方法。
黄先生通过广师古人和大量赏析古人作品,逐渐认识到“白”(白宾虹)的轻淡无力与古人那种“黑”的浓重沉稳的差异。于是他在60岁之后,开始了笔墨技法的由“白”向“黑”的探索,这种探索看上去似乎是一个绘画风格的转折,其实是艺术起点的一个抬高。
黄先生把“浑厚华滋”作为艺术观念的“民族性”,并以此他的构建“黑宾虹”,为形成后来的艺术风格奠定了理论基础。
4、外师造化,启迪新意
盛唐时期,著名画家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黄宾虹先生创造性地运用这一规律与原则,通过外师造化印证古人理法,通过外师造化启迪创作新意,由此提出了个人的艺术主张:“……多读古人论画之书,多见名人真迹,朝夕熟习,寒暑无间,学而有成,而后遍游名山大川,以极其变,发古人所未发……”。黄先生面对自然写生,激发了他表现“雨淋墙头”的新意。最后终于获得了他理想中的“雨淋墙头”“屋漏痕”的效果。游青城山后,黄先生月下作画又得“月移壁”之妙法。
5、师古造化,重在修身
画贵以修身,不修身画不能佳,学问不深,见识浅薄画亦不能上乘。故不论师古人,还是师造化,皆当重在修身。以全面提高个人自身素质,打造全新的艺术品位。黄宾虹在注重文化、艺术素质修养的同时,更注重强调个人品格的修养。他指出“师法造化,不徒为技术之事,尤为修养人格之终身课业”。他从不低估大自然对人的心灵的陶冶和净化作用,对山之境界,水之情怀更是情有独钟。他一生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游岱岳西湖、富春江及维扬,足迹遍布全国,显示出了“不求气韵而气韵自至,不求成法而成法在其中”的修身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