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李人毅《中国画家研究·山水卷》之——黄宾虹:厚积薄发创新模式(组图)

李人毅《中国画家研究·山水卷》之——黄宾虹:厚积薄发创新模式(组图)

2016-10-11 21:06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3.png

《山水》条屏 黄宾虹

二、厚积薄发创新模式

“由旧翻新”,即把古人的笔墨技法拆开重新组合,进而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由旧翻新”是一种理念,创造“新模式”才是最终的目的。厚积薄发是由旧翻新,创造新模式的前提。只有厚积,才能翻新,没有厚积,翻新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创立什么“新模式”了。

1、“五笔”“七墨”

“五笔”“七墨”,是“黄宾虹论用笔、用墨”的缩写,是黄宾虹先生一生致力于笔墨技法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对古代笔墨技法以及一些失传技法的一个全面整理与重新认识的过程,更是对复兴民族文化做出的一项重要贡献。

“五笔”,是指“执笔”与“运笔”的“平、圆、留、重、变”五种方法。黄先生提出了用笔的法则与主张:一是“笔法成功,皆由平时研求金石碑帖文词法书而出”;二是“练习诸法,成一笔画,一笔如此,千笔万笔无不如此,一笔之中,起用盘旋之势,落下锋,锋有八面方向,笔落纸上,当视为昆吾切玉,锋芒锰利。”三是“笔有逆顺,法用循环,起承转合,始成一笔”。四是“法备气至,乃合成家”。

“七墨”,是绘画用墨的主要方法,即“浓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破墨法”、“渍墨法”、“焦墨法”、“宿墨法”。黄宾虹先生主张“笔法娴熟,可言墨法”。因此他认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笔力有亏,墨无光彩”。用墨之原则在于求取“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于是则有:“七种墨法齐用于画,谓之法备;次之,须用五种,至少要用三种;不足三种,不能成画”之断言。

拟松园老人法.png

拟松园老人法

2、文人画新模式

黄宾虹由旧翻新而得文人画之“新模式”,其“新模式”可表述为:“以笔、墨技法为审美对象,以自然界中的山、水、石、树等景物为媒体,运用乱中求趣,黑里透明的表现方式,追求一种‘浑厚华滋’的具有民族品格的艺术效果的绘画样式。”

“以笔墨技法作为审美对象”,似乎是不符合常理的,通常人们习惯以描绘对象作为审美对象,以描绘对象的方法(或技法)作为手段,而这种“手段”则被视为是不具备或不具备独立审美价值的,即使有审美价值,也只能是辅助性质的。然而对黄宾虹来说,中国文人画的理法中蕴涵着中国文人的勤劳智慧,洋溢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经历了时间的淬砺,经历了实践的洗礼,既有“形象”又有“品格”,因此他将通常的“对象”与“手段”两者换位,以既有“形象”又有“品格”的笔墨技法充当审美对象,打破了常规,构成了鲜明的艺术个性,拉大了古今文人画模式的距离。于是,自然界中的景物便成了他笔下的一种媒体承载着笔墨形象,传达着笔墨情致。

“以笔墨技法作为审美对象”的主要依据还有:一是把艺术观念建立在笔墨技法标准之上,即“浑厚华滋”;二是评价标准建立在笔墨技法之上;三是个人艺术实践建立在笔墨技法之上。他注重追求“内美”,所谓“内美”即由笔墨所体现出来的美,如“雨淋墙头”,“月移壁”等等。由此我们有理由说:黄先生的审美对象是建立在笔墨技法之上的。

“乱中求趣”,是黄先生文人画新模式的笔墨特点之一,乱中求趣归于笔墨率真自然,由是构成了特征性差异。

“黑里透明”,是黄先生文人画新模式的另一个特点,“透明”来自于“黑”,黄先生常用焦墨、浓墨、宿墨在画面上层层叠加,然后再用花青,赭石等颜料反复点染,由于叠加、点染有术,使之乍看漆黑一片,而细细观之,却黑里透明,黑中透气,通透舒朗。近看矫健飞动,姿趣横生;远观则阴阳虚实,层层井然,给人以“夜行山尽处,开朗最高层”之美感。“透明”是一种美,黑里透明,晶莹剔透更是人们追求的美,充分体现了画家审美观与表现技巧上的创造性和文人画新模式的另一个特点。

“浑厚华滋”,作为一种艺术追求的民族品格的精神内涵,应需要对黄宾虹的“浑厚”与“华滋”作进一步理解,在这里“浑厚”当指中华民族“纯朴善良”的本性,“华滋”当是“滋生繁茂,生生不息”的历史渊源。于是“浑厚”与“华滋”作为一合成词——“浑厚华滋”便成了黄宾虹先生所称道的具有民族品格的艺术理念。在黄先生看来“浑厚华滋,本民族性”,“浑厚华滋,惟民族宗”。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