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家-黄宾虹
三、启迪来者,成败得失辨证分析
1、玄学理念导致的“得笔忘形”
黄宾虹先生在他“论用笔”中的“得兔忘蹄,得鱼忘筌,深明乎法之中,超轶乎法之外”的论述,虽不为错,但分明可以看到玄学那种“从概念到概念”的有“名”无“实”的痕迹。在中国画论中,其“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等之类的观点皆派生于此。以损失形象为代价的“得意忘象”论,在中国文人画的发展中,促进了人们对绘画文化意蕴和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而流失的是艺术形象的真实性与生动感,以及反映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具体、可感、生动,以及能唤起人们思想感情的属性。对黄宾虹来说虽不是“得意忘象”,但却是“得笔墨而忘形骸”。
2、追求错位导致的“概念化”
在美术创作中,用形象来把握现实,表达思想感情是一个通常惯例,也是常规的审美理念。而黄宾虹先生推崇“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追求的是“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严格说“浑厚”不是山川之形象,而是笔法力度;“华滋”亦不是草木形象,而是水墨韵味。显然这是一种审美观念上的错位,这种错位带来的是作品内容的概念化,山、水、石、树变成了抽象的符号,物体形象几乎是千篇一律,形质的表现力显得薄弱,地域性的典型特征亦不够鲜明。
亭树晓春 黄宾虹
3、过分强调导致的顾此失彼
黄宾虹的画过分地注重了民族性的某些方面的发展,而淡漠了民族化某些特点的发挥。一是黄先生在理论方面注重“画以善书为贵”,强调“笔法成功,皆由平日研求金石碑帖文词书法而来”,不谈意境、意味或者类似的东西,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过多地是让人们去领略书法式的笔墨情调,而山水画独有的“意境”、“力度”所产生的震撼力尤显匮乏。另一是黄先生在艺术实践上由于过分强调笔墨的趣味性与画面的形式感,因而在他的笔下几乎看不到山的壮观,水的秀美,石的奇异,木的婀娜,因此主体的观赏性显得有些冷清。
小结:
黄宾虹先生一生志立于笔墨理法,主要贡献也在于笔墨理法,从他对笔墨理法的求索中看出,虽功不可没,但他仍然没有彻底摆脱某些观念的束缚,否则他的成就会更大。
综观黄宾虹先生的艺术人生,犹如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翻阅起来令人感到充实,令人感到愉悦。我们为他在复兴伟大民族文化,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骄傲,更为他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里所表现出的刚毅果敢,吃苦耐劳,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民族风骨所震撼。(此稿与唐世和合作,发表在《黄宾虹研究文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5月联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