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生命中最富戏剧性的转折便是他称帝又遭废黜的过程。受汉武帝托孤的权臣霍光,在汉昭帝死后急需寻找下一个傀儡皇帝,当时的昌邑王刘贺“有幸”入围,于公元前74年登基。
“清狂不惠”的评价的确不算冤枉。刘贺是带着主持先帝丧仪的任务进入未央宫的。有官员提醒他:按照礼法,刘贺望见都城就应大哭。可刘贺却当着霍光和文武百官的面,回答:“喉咙痛,不能哭。”
进入未央宫的刘贺并不甘于做傀儡皇帝,他手下的人也开始图谋倾覆霍光的权势。短短27天后,霍光发动宫廷政变,称刘贺“行昏乱、危社稷”,将其废黜。刘贺从故地带去的200名臣属也被诛杀。
辛德勇通过《汉书》中的零星记载分析,刘贺失败的原因,正是因为他的“憨傻”、“不精明”。“比如,宫廷政变应该是非常机密的,但他下令把长乐宫的禁卫换了,那是守着太后的人。这样一来,就是逼着霍光动手了,霍光本身就非常精明,不到这一步他也不会动手。大臣废皇帝,怎么粉饰,都是没道理的。”
刘贺之后,霍光又找来与刘贺年纪相仿的刘去病充当皇帝,这便是后来的汉宣帝。同是傀儡,宣帝成为开创西汉中兴局面的明君,刘贺却被霍光扣上“行昏乱”的恶名,黯然离去。在辛德勇看来,“刘贺是更有优势当上皇帝的,不仅长一辈,他还带了200个自己人一同进入未央宫,宣帝基本是孤身一人”。
宣帝的沉稳老辣,正反照出刘贺之“昏”。在霍光专权之下隐忍多年,直至其死后,宣帝才逐渐掌握权柄。可是,“汉宣帝从未否定霍光,因为他知道,如果霍光是非法的,那么他的皇位也是不合法的了”。辛德勇感叹:“霍光大奸大恶却能以大忠大贤的形象留存于清史,便是当时宣帝以此称之、后世复有班固与司马光一辈史家信而从之使然。”
海昏侯墓出土了作为祭祀先祖之用的大量金饼,上有铭文“南藩海昏侯臣贺元康三年”等字样。然而,刘贺早已被宣帝规定不得“奉宗庙朝聘之礼”。辛德勇认为,这显示了他依然抱有重返宗庙之祭的幻想,制造这些金饼的做法无疑犯了忌讳,也是他脑子“不太清楚”的表征。
海昏侯墓出土的钱币及金器为汉代考古发掘之最。辛德勇认为,这又与史料记载汉武帝晚年的政治作为与后宫斗争紧密勾连。汉武帝之所以将昌邑这片富庶之地分封给刘贺之父刘髆,是因为宠爱其母李夫人。刘贺被废后,霍光让他继承了作为昌邑王的所有财产。据辛德勇推测,墓中财富的来源就是两代昌邑王在封地的积累。
信史书,还是信文物?
如同刘贺在整个西汉政局中的微不足道,辛德勇早年读《汉书》时,这个人物也从来是个被匆匆略过的人物。直至十多年前,宣帝改元的问题引起了辛德勇的兴趣,刘贺的命运才为他所关注。
这里头还有一桩公案,牵涉到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矛盾。王国维曾在一枚斯坦因发现的敦煌汉简中,看到有关于本始六年三月的记录。然而,根据《汉书》记载,宣帝的本始年号仅用了4年,接下来一个年号应是“地节”,所谓“本始六年”应该是“地节二年”。王国维未曾破解这个疑团,只留下“其中必有因”的评断就溘然长逝。辛德勇出版于2013年的学术文集《建元与改元》收录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西汉的几位皇帝根据阴阳数术变换自己的年号。而霍光操纵汉昭帝和汉宣帝的年号,让本该使用4年的年号沿用至第六年。恰好在“本始六年”,霍光去世,汉宣帝亲政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改元。他不仅将公元前68年改为“地节二年”,还溯及既往,将之前的年号全部纠正过来。但已经入土的文献却无法修改,于是便有了那枚“本始六年”汉简。
改元仅仅是汉宣帝与霍光家族旷日持久的斗争中的一次小战役,却让辛德勇对一度与宣帝处境相似的刘贺有了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