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杂项 > 民国三足香薰炉(图)

民国三足香薰炉(图)

2017-03-06 12:46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千古流传的《望庐山瀑布》,描述的是大自然的雄奇瑰丽,而我收藏的香炉却是一件文房雅物。

这是一件民国时期的三足香薰炉(见图),长12.1厘米,宽9.7厘米,高10.6厘米,与常见的金属或陶瓷香炉不同,这只香炉是用竹根精心雕刻而成,它的炉盖为镂空雕叶纹,一只瑞兽趴于盖顶,双目炯炯,体态丰臃,尽显祥和;香炉的两耳被巧妙地雕作兽头状,与炉盖的瑞兽及足部的三只兽头相互呼应,浑然一体;纵观炉身外表,则布满凹凸有致的浮雕,枝莲缠绕,古朴典雅;就连香炉口也点缀以细密均匀的凸弦纹,无处不见其精美的雕工,令人惊叹不已。整件香炉包浆熟实,深褐色的外表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宛若金属。

这件香炉得来实属偶然。去年单位组织去绩溪旅游,徜徉于龙川古镇,我在一堆古玩中发现了古色古香的它。店主看我凝视良久,说,这是民国年代的,喜欢就拿去吧。我随口答道:“这么重的东西,拿着也不方便啊。”对方莞尔一笑,让我拿起来试试分量。满以为是青铜香炉的我,提起来大为惊诧,揭开炉盖,竹节致密的纹路呈现眼前,终于明白它是一件精美的竹根雕刻作品。

香炉,不仅被习惯认为是用作敬佛或祭祖的礼器,也是历代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明代画作《千秋绝艳》就体现了“莺莺烧夜香”的著名情节:画面上,崔莺莺立在一座高香几前,几上放着焚香必备的香瓶和一只小香炉。只见她右手捧着香盒,左手刚刚从香盒里拿出一颗小小的香丸,即将放入香炉之中。原来,在古代生活中,焚香使用的“香”,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者散末,而非如今常见的“线香”。不难想象,在旧时代的官宦人家,夜晚烛台高挑,将香炉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侍女站立一旁,不时朝香气氤氲的香炉中添香,那是何等美妙的“红袖添香夜读书”之意境啊!

“红袖添香”作为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很隽永的意象,其方式也非常独特。实际上,这种“焚香”,并非把香丸、香饼等直接加以焚烧,而需借助炭火之力。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须尽量减少烟气,让香味低回而悠长。因此,焚香方式颇为复杂:把特制的小块炭墼烧透,放在香炉中,然后用特制的细香灰把炭墼填埋起来。再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够接触到氧气,不至于因缺氧而熄灭。在香灰上放上瓷、云母、金钱、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小小的香丸、香饼,是放在这隔火板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缓缓将香芬发挥出来。

漫漫冬夜,置香丸于炉,浸淫在香炉赋予人们的生命灵性之中,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追逐并领略博大深远的历史文化。此时翻开案头的书本,虽无“红袖”在旁,却能品味淡墨书香,不也是人生乐事吗?


责任编辑:Jelly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