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沙窑青釉褐斑模印贴花椰枣纹瓷壶,出自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黑石号”沉船,高22.2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5.8厘米。该壶为大口,圆唇外卷,短直颈,八棱形短流,三股曲柄,三股双系,筒形深腹,大平底;流及系下饰模印椰枣纹贴花,上涂褐色斑块;胎色米红,外施白色化妆土,没上化妆土的部分颜色青黄,形成鲜明对比;通体罩透明青釉不及底,釉面光亮如新,釉层薄、开细小片,釉色均匀,略有垂釉现象;器内轮制痕迹清楚,底足略修;模印处稍内凹,有窑裂。
随着唐代中西交往的频繁,萨珊波斯金银器大量传入中国,西域金银器上的锤公式、压印和掐丝工艺不仅影响唐代的金银制作业,同时也影响到陶瓷业,唐三彩最早采用贴花工艺。
模印、贴花是长沙窑特有的风格。模印往往先刻划需要的花纹,制成模子,有的是用刻有花纹的模子直接拍打在器物的坯胎上面,现出图案;有的是在薄泥片上压印出花纹,然后再施青釉,图案常有飞凤、飞鸟、飞雁、花蝶、狮子、走鹿、双鱼、武士等等。这些图案构图简洁,线条粗细得体,均匀有力,没有繁杂多余、呆板堆砌之感。
长沙窑青釉褐斑贴花椰枣纹瓷壶的流及双系下分别饰有一串带果实的椰枣纹。椰枣树是阿拉伯地区特有的常见高大乔木,树形美观,浑身是宝:果实椰枣含糖量高,营养丰富,既可作粮食,又可制糖、酿酒;种子可榨油;枝叶可编椅、筐、席、托盘、扫帚等生活用品。椰枣树还有着优良的品性:耐高温、耐干旱、树龄长、产量大、具极强生命力。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在23年传教活动中,生活朴素,饮食简约,喜食椰枣。曾嘱咐其弟子:“你们要尊敬你们的姑祖母——椰枣,因为椰枣和人祖阿丹是用同一种泥土造成的。”
据载,长沙窑瓷上的模印贴花、印花工艺是从金银器的锤公式和压印移植过来,并成为长沙窑的装饰特色。一般常出现于三个部位:一是贴于喇叭口壶的流下部,佛教题材较多,有飞鸟、奔龙、一朵花卉、童子坐莲等;二是洗、罐等的系耳,以模印而制;三是壶、罐的腹部,这种类型最为常见。植物是西亚南亚常见的菩提树、桫椤树、椰枣树等,中心或书有作坊主姓氏,这种类型的纹饰具有浓郁的域外文化因素,被认为是为外销而烧制的,国外发现的长沙窑瓷壶,多饰模印贴花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唐代中期椰枣树已经被作为观赏植物移入中国,杜甫诗《海棕行》描述了他在四川绵阳涪江畔看到的椰枣树,晚唐人段成式和刘恂分别在他们的著作《酉阳杂俎》和《岭表录异》中记载了椰枣树并有详细描述。
然而,阿布·赛义德于916年前后撰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卷二)中记述到:“在这个国度里,有可供人们享乐的一切,有美丽的森林,有水量充足、长流不息的河川,只是没有椰枣。”从这些史料可得:晚唐时,中国已从阿拉伯地区移植了椰枣树,但栽种面积很小,且绝大多数人不识此树,正如杜甫在《海棕行》所说的“时有西域胡僧识”。因此,长沙窑壶上的椰枣纹图案极有可能是阿拉伯商人给长沙窑作坊下的样式。
长沙窑兴于中唐,盛于晚唐,衰于五代。其烧制出来的瓷器品种丰富,美观精致,实用性强。这些瓷器在青釉下加绘彩色花纹并加贴花图案,冲破唐以前单色青釉一统天下的局面,是我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也是我国彩瓷工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