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拍卖 > 苏富比春拍走近乌托邦:林风眠《丰收的早晨》(组图)

苏富比春拍走近乌托邦:林风眠《丰收的早晨》(组图)

2017-04-01 10:11 文章来源:苏富比拍卖行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典藏之宝:合璧上海中国画院列作

2

林风眠《菜农》彩墨纸本,67 x 94.5cm,约五〇年代作,上海中国画院收藏。(图片来源:《上海中国画院藏-林风眠作品集》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林风眠艺术研究协会编,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2003年。)

创新之美:融合东西的现代先驱

《丰收的早晨》以农村日常生活为主题,艺术家却在朴素的人物景物布局间,深藏不露的融铸了东、西艺术精华:林风眠二〇年代留学法国,先后于第戎美术学院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奠定基础,饱览欧洲古今艺术经典。《丰收的早晨》农妇成群,让人联想到文艺复兴时期法兰德斯大师老布盖尔笔下的热闹农村;妇女们骤眼看来随意分布于本作画面,实则暗藏玄机,反映林风眠的缜密布局:正中偏右的黄衣农妇,乃全幅作品的坐标,其脸庞与下垂的右手为画面中轴线,此外,若在她腰际画下一道十字线,则恰好以黄金比例(1:0.618)将画面分割为四份,每一份之中都有一组人物,每组人物又与相邻一组的人物以垂直线或水平线相连,形成环绕黄衣农妇活动的格局,周正有序而不失活泼;至于黄衣农妇本人,则按十字线的纵轴,往上连结后方远景的乡村建筑,往下则延伸至画外,直接联系观众视线。因此,观众第一眼欣赏本作,目光必然率先落在黄衣农妇身上,在她饶具米勒《拾穗者》的经典肢体语言感深下,投入到画中世界。

林风眠在以西式绘画呈现中国主题的同时,亦致力援引传统绘画于时代创作。艺术家四、五〇年代辞去教职卜居上海的时候,开始醉心钻研民俗艺术,当中皮影戏将人物形象平面化处理的手法,与西方立体主义颇有汇通之处。本作的十数位女性形象,即可见其隐含的平面化、几何化结构,与艺术家著名的「京剧人物」造型类似;然而,林风眠的「京剧人物」多数在小尺幅画面上留白并置两位角色,《丰收的早晨》却是具有场景设定的大型人物群像,为了显示基本的视觉逻辑,林风眠运用了国画山水常用的「大气透视」,愈近的场景与人物,色彩愈浓郁、描写愈细致,愈远则渐次淡化,产生整体透视与空间深度;此外,国画以线条见长,在油画创作上,艺术家巧妙以衣服上的纹饰与人物轮廓线,突显兼具刺绣、印花与书法元素的朴拙线条,营造品之弥厚的悠长韵味。

永恒之善:始终如一的初心赤诚

林风眠在艺术形式上坚持现代主义,精神层面上却毕生坚守着永恒价值。所谓「永恒」,即指其不因古今时代之变、中外地域之别而有所差异。林风眠一生波澜起伏,无论顺流逆流,始终抱持至善之心,胸怀淑世之情。其自二〇年代学成归来,创作上即专注人道精神,其至今可考的最早作品,即是1923年的《渔村风暴之后》,此作虽然只得黑白画片传世,却清晰可见乡村妇女的主题;数十年后,画家已经博通古今、兼善中西,也饱历了世道沧桑,艺术形式走上开宗立派的高地,人文关怀却始终如一,在《丰收的早晨》保持着早年的淑世情怀。画中女性慈眉善目,虽为百姓之身,却绽放圣洁光芒,若天女莞尔、菩萨低眉;远方的村屋虽仅象征式出现,却与林风眠祖居形象颇为相似。林风眠出身客家石匠家庭,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一直是其精神内心深处的家园;加上幼年与母亲离别,五〇年代以后又与妻女天各一方,因此林风眠笔下人物,女性形象占绝大多数,似乎希望透过自己的画笔,塑造一个又一个兼具真善美的女性形象,并在一手创造的优美风光里,给予她们安稳栖息之所。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