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想必当时行路的古人也撑起了一把把轻巧的油纸伞。在古代,油纸伞虽然常见,但非常容易损坏,所以流传下来的很少;现如今,油纸伞贵为民间工艺品,许多藏家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了其中的价值,细细探究,小小的油纸伞中还有一些学问。
油纸伞在唐代就已盛行
尽管伞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学界一致认为:雨伞起源于中国,油纸伞便是证明。
据记载,唐代造纸业发达,社会用纸广泛,一些工匠还尝试在纸上涂桐油,最终制成了能防雨的“油纸伞”。白居易在《忆江南·江南忆九首之二》中写道:“江南雨,古巷韵绸缪。油纸伞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湿清眸。幽梦一帘收。”
相传,唐时油纸伞已十分盛行,每当下雨时,长安各地随处可见撑伞上街的居民。在唐代,还出现了用宣纸做伞面、书画家在伞面写字绘画的书画油纸伞。也是在这一时期,油纸伞传播至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地区。日本过去曾将油纸伞称为“唐伞”,如今日本仍有许多作坊在生产手工油纸伞,据说其工艺与唐代十分接近。
宋代广泛使用“绿油伞”,其颜色以绿色为主。今人可以在《清明上河图》里看到这种“绿油伞”的身影。宋人诗句中也将绿油伞称为“纸伞”“雨伞”或“油裳”,如北宋官员孔平仲曾作诗曰:“强登曹亭要远望,纸伞挚手不可操”,“狂风乱挚雨伞飞,瘦马屡拜油裳裂”。
到了元代,由于棉布的发明,出现了棉布上油的油布伞。元代以后,油纸伞、油布伞一直是我国民间主要的雨具。
明清时期,油纸伞在民间广泛使用,同时这一时期的书画家们也效法唐代人在伞上创作。2005年3月,在美国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据称是“文徵明创作的一把山水画油纸伞”曾拍到98万美元的价格。可惜古代流传至今、由名家创作的油纸伞十分稀少,难以收藏。
清代以后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油纸伞还一直是民间主要的雨具。后来,手工制作的油纸伞被机械生产的尼龙钢架伞所取代,油纸伞从而在市场上迅速消失了。
油纸伞工艺复杂、制作考究
传统油纸伞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全部依赖手工完成,民间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大致来讲,油纸伞制作可分成以下几步:
1。号竹:即选竹;2。做骨架:削伞骨,并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必要的技术处理,然后钻孔、拼架、穿线、串联伞柄伞头制成骨架;3。上伞面: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4。绘花:于伞面绘上图案 ,晒干;5。上油:最后在伞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干后就可以使用了。
自古以来,四川泸州、浙江余杭、江西甲路、福建洋口、云南荥阳等地都生产油纸伞,其中以江西甲路的油纸伞十分有名,有民谣唱道:“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
甲路是江西婺源的一个自然村,因其地处上至徽州、下达饶州的通衢要道,故名甲道,俗称甲路。甲路传统制伞历史悠久,相传,咸淳五年(1269年),宋代丞相马迁鸾(甲路张氏女婿)逸居甲路时,从京城带了一把精美的油纸伞,让甲路人奉为至宝。从此,甲路人学习、传承制伞工艺,并不断改进、创新。据记载,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甲路一条街制伞作坊已达三十六家,年产伞25.2万把,其中外销17.6万余把。
除甲路外,四川泸州油纸伞的制作历史也是源远流长。据清光绪八年(1882年)《泸县志·卷第三》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者,而已分水岭所致最佳。近有美美,工作益精巧。”
虽然历史悠久,可市场的萎缩加之老工匠大多年事已高,制作油纸伞这项传承了千余年的民间技艺濒临失传。
油纸伞收藏的注意事项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度逐渐提高,藏界也开始关注油纸伞的保存与收藏。由于古代流传下来的油纸伞十分罕见,目前国内油纸伞收藏主要以民国和现代时期的油纸伞为主。市场上,质量较高的民国油纸伞价格在千元左右,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早期油纸伞价格在500元以内,其中写有《毛主席语录》等内容的红色主题油纸伞价格则更高。
上世纪80年代,收藏市场上出现的新品油纸伞则显得鱼龙混杂,不少商家还打着收藏品的旗号出售印刷品油纸伞。与手工制作的油纸伞相比,印刷品油纸伞几乎没有收藏价值。藏者在购买油纸伞时,需要注意:印刷伞的伞面大多图案较粗糙,画面模糊或跑油,整体、细部均缺乏美感。
对于上世纪末手工制作的油纸伞,藏者也要区别对待,不要一看见“老字号”“老工匠”就迫不及待地上前购买。现代油纸伞的制作已被上升为一门艺术,只有极具工艺价值的上乘油纸伞才会流传下去。
关于油纸伞的保存,民间也存在许多误区。一些藏者以为油纸伞只要不去使用就可以长久保存,其实恰恰相反。在干燥的环境下存放油纸伞,上面的桐油会慢慢干掉,从而使伞面逐渐失去弹性,伞面会向中间干缩、变小,等到藏者取出欣赏时,伞面可能就打不开了。为此,藏者应该定期(一年2次)用湿抹布擦一擦,或者在下雨时拿出来使用一下,用完后晾干存放。切记,油纸伞需要用水来养(最好是天然雨水)。但油纸伞的保存环境也不能太过潮湿,否则伞页会粘到一起,从而使伞面污损、破裂,进而损伤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