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繁去尽留元气。或迟或早,古籍善本仍会回到它高雅纯正的千古因缘里:因善而藏,因善而读,因善而传。
盛世修典,和世存典,乱世毁典,末世忘典。
6000年的中国文明史,典籍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一直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见证着历史的冷峻和丰富。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对典籍的尊重程度,几乎成了对一个历史阶段的盛与衰的评判准则。
然而随着朝代更换、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而即有文献价值,还具有文物价值的善本,更是觅足珍贵,成了世代文人一直无法忘怀的珍宝。
《歌谣发凡》不分卷
善本,善本,自然是好书。只要是珍贵难得、内容精美的古书刻本、写本均可称为“善本”。
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大都是写本,将原稿或别本缮写下来,与原文校核无误,便为善本。唐以后,雕版印刷术得到应用,书籍便有了“版本”一说,虽为后人考证加大了难度,但也给善本的收藏增添了很多趣味。
版本出处的不同,收录文献的多寡,校检程度的精劣,印刷(缮写)质量的高低,出版时间的早晚等等,就让古籍有了足本与残本、精本与劣本、古本与今本、孤本与复本等方面的差别。在扩大了善本内涵的同时,历代的学者、藏家也对其标准有了不同的定义。其中,清末张之洞解释善本之义有三:一曰足本,无阙卷,未删削。二曰精本,精校、精注。三曰旧本,旧刻、旧抄。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文献性、技术性与艺术性。随着收藏市场的发展扩大,善本的时代下限有几种说法,有的坚持乾隆60年,有的则宽泛些,甚至延展到1949年,在各个拍卖公司的“古籍善本”专场中,年代的起止谈不上什么规定,可以说是从古到今。
特定的历史环境赋予了不同年代的书籍独有的风貌品格。一页宋版一两金,宋代刻书将唐代褚、颜、欧、柳等诸位书法大家的字体运用于刻书之中,在将楷书推至高潮的同时也给予了宋版书端庄凝重的精神气质,此外,其稀少的存世量也决定了它的价格高企。元版书秉承南宋遗风,形成了黑口、赵字、无讳、多简的风格特点。“黑口”指中缝线上下两端的墨印黑条,“赵字”指刻书用字大多模仿赵孟頫的字体,“无讳”指书中不见因避讳而少笔多划或借用它字的讳字现象,“多简”指多用俗字、简化字。明代刻书分早中晚三期,风格不尽相同,早期“黑口赵字继元”、嘉靖开始“白口方字仿宋”、万历之后则是“白口长字有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