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补生
文物保护从我做起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觉得古建筑的维修和养护需要花大价钱,那是企业家做的事情。又或许,在这样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里,只有专家才能出把子力气。其实不然,每个人的能力有不同,有人能去做添砖加瓦的事情,必然也会有人去做一些细微的琐事、小事,但这些琐事、小事对文物保护而言,可能会更迫切、更扎实。道理很简单,就像过马路一样,当你从小被灌输“红灯停、绿灯行”的理论,并且以此为行动准则时,你的行动必然会严格遵照这项规定。
在一些西方国家,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是从博物馆开始的,因为在那里可以看到历史留下来的最为灿烂的瑰宝,可以看到民族的根,或许他们并不知道根为何物,但是经过长期的熏陶和培养,必然培养了每个人的文化自豪感,延续的是属于他们的文明和文化。所以,文明的守护和延续,不只是企业家的事情,也不只是专家的职责,而是和我们每个人有关。只有大家都来守卫我们的文明家园,才能使得古老的文化和文明不断流、不遗失。可见,文明守望、保护文物是一件没有门槛,也不设门槛的事情。原因就在于,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像自家的房子坏了,总得修修补补,自家的宅院老了,总得想办法让它能够继续发挥作用,好供后人享用。总之,家园是需要一家人共同守护的,而文物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标识,则需要全民动员起来,共同去守护。
都说在文物保护面前无小事,所以每一件小事,都可能关乎于文明的传承和延续。当你走进文化遗址时,怀着一颗崇敬的心,不去亵渎它,不去破坏它,这就是文明的守望;当你到一处文物古迹游玩时,不乱摸,不乱画,这也是守望;当你在面对壁画、古建筑等“脆弱”文物时,不去刻意地损伤它,这也是守望。说到这里,你还会觉得文明守望是企业家的事情吗?
历史是用来铭记的,文物古迹是用来保护、珍惜的,对于老百姓而言,守望文明并不难,只需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约束自己的行为,先不去破坏,再从力所能及的角度保护它、爱护它,长此以往,自然会有从思想到行动的自觉。
孙轶琼
文物利用要适度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文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山西作为文物大省,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同时也面临着繁重的保护任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文明守望工程”近日启动,意味着山西吹响了全民护宝的集结号,为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从政策层面推进迈出了坚实一步。
长期以来,关于文物的保护利用常有争论,有人认为文物只能保护,一旦开发利用就会失去其本真面目;也有人认为文物只有通过开发利用,才能焕发生命力。关于保护与利用的实践,也是颇多遗憾,一种是保护不力,一些文物古迹破败不堪;另一种是以保护的名义过度开发,导致一些文物的历史风貌被人为破坏。
去年,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文物利用必须以确保文物安全为前提,不得破坏文物、损害文物、影响文物环境风貌。这是原则,是红线,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必要前提。只有在这个底线之上,谈文化产业、旅游开发,谈引进民间资本、创新性保护利用,才会令人安心,像类似岳阳楼经营权托管的举措也才会让人坦然接受。
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好文物?激活它,又不伤害它,山西作为文物大省,一直在摸索中前行。比如平遥古城的保护开发、曲沃晋国遗址博物馆的建馆、山西晋华纺织厂变身1919园区等,这些探索都可圈可点,尽管仍有力所不逮之虞,但效果显而易见。
文物的开发利用需要可持续性,更需要创新性。这就要求职能部门应有更大的视野,给予社会力量更广阔的空间。比如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对文创产品的开发,可以说是对馆藏文物利用的成功典范。山西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创源泉,仅绚烂的壁画一项就让人叹为观止。再比如香港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对于历史和文物建筑,香港人说得最多的是“保育”和“活化”,几年来已推出近20个“活化”项目。山西有着丰富的工业遗产,这样的“活化”计划是不是也可以拿来借鉴呢?
对于许多文物,保护与利用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只要坚守住传承文化的初心,把握好惠及大众的方向,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引导好社会力量的共建共享,山西文化旅游强省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陈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