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王峰
编者按:山西是文物大省,国有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之多,均位居全国前茅。文物资源丰富,文物保护任务繁重,拓展利用空间广阔,是山西独特的省情。今天的山西,已经不满足“地上文物看山西”,而且要“文明守望看山西”。
4月12日,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出,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入选,不仅填补了山西无相关制瓷遗迹的空白,而且回答了著名的宋元瓷枕烧造窑场在山西,同时也是山西第13个项目第14次荣膺该奖。而仅仅3天后,山西又隆重启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这在我国省级政府属首创,同样受到极大关注。
也正因此,我们才自豪地写下“文明守望还看山西”。信手拈来也好,妙手偶得也罢,颇为贴切是肯定的。可以说,山西启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既彰显了文物大省的保护自觉和责任担当,也为全国做出了有益探索和杰出表率。同时还标志着,山西文物保护利用已然翻开新一页、正迈上新台阶,必将为此项工作实现政府更大主导、社会更多参与、成果更好共享,提供新方法、新模式、新路径。
文物大省的担当
山西登记在册的国有可移动文物达到320余万件,不可移动文物达到53875处,数量均位居全国前茅,可谓不折不扣的文物大省。而近一段时期,山西文物保护工作多管齐下,不乏创举,则是明明白白凸显了一个文物大省应有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
首先是高度重视。去年9月26日,山西专门召开全省文物工作会议,省长楼阳生突出强调,要加大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探索力度,像抓“希望工程”一样,在文物领域形成一个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长效机制。对省文物局印发的《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暂行办法》,省政府不仅进行了全面提升,形成了“文明守望工程”的概念和实质内容,而且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其次是制度创新。3月11日,省政府印发《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这是我国省级政府首次制定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具体实施方案,不仅可操作性极强,而且具有一定示范作用。特别是文明守望“众手搭”、文物建筑“巨手擎”、流散文物“妙手集”、文化产品“巧手创”、文物安全“千手护”、文物宣传“小手托”、文物保护“顺手帮”、文物追索“联手助”、文物交流“携手援”等9大项目,不仅切实可行,而且琅琅上口。
三是大胆探索。4月16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隆重启动,标志着山西文保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守望文明、保护文物”,既需要财政的支持、专业的保护,也离不开公众百姓的关爱呵护、社会力量的援手相助,特别是对部分文物建筑开放认领认养,必将强化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促使公众对待文物保护就像投身公益事业那样,做到人人可及,实现广泛参与。
文物保护不能只是给个名分、挂个牌子就了事,而是关键在“护”,也必须重在“护”。活着的文物,需要人们去爱护;活着的文化,需要人们去呵护;活着的文明,需要人们去守护。山西是中华文明、中华地理的高地、古建文化的圣地、文物保护的重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果共享,是山西从省情出发作出的探索,也是山西推进文物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