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承认这个事实:颜色拥有历史。”每种颜色都有它们特定的象征意义。有时候,这种象征意义格外突出。例如,毕加索在20世纪早期创作了很多蓝色的画作,在那个时候,画家的生活正处于潦倒的窘境。还比如,马克·罗斯科的“色彩下的悲剧”系列画作,仅仅通过两三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能传达一种处境或者心情。颜色学如今已经渐渐成为一门显学。说到底,没有哪种颜色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必然交错综杂,相互映衬,彼此穿插,形成五彩斑斓的西方文化图景。
约翰内斯·维米尔,读信的少女,1657
观约翰内斯·维米尔的名画《读信的少女》,一名蓝衣女子站在窗前展信阅览,神态温和安详,光线穿过窗户打在她的身上。在这幅画里,蓝色上衣处于画布的中心位置,显出缥缈透明的质感,渲染了静谧的居家氛围。
对于蓝色的这种感知,是我们现在的普遍共识。人们如此喜爱蓝色,沉浸在蓝色的包围之中,心灵似乎就获得了宁静。但是,米歇尔·帕斯图鲁,这位法国历史学家、颜色、图像、纹章和动物图像研究专家,通过《善变的色彩:颜色小史》的回溯探析,却传达了不一样的认知。这部书采用了访谈的形式,多米尼克·西蒙内提问,米歇尔·帕斯图鲁做解答,围绕着蓝色、红色、白色、绿色、黄色、黑色和间色进行了有趣的交谈。
帕斯图鲁说,长久以来,蓝色并不招人喜爱,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洞穴里,以及在最初的染色技术里,都没有蓝色的身影。在古罗马时代,蓝色被看作未开化的异邦人的色彩;中世纪前期,蓝色是缄默的,几乎不存在;拥有一双蓝眼睛,被认为是人生的不幸。
那么,蓝色的逆转是怎样实现的呢?西方古典时代以白、红、黑三色为尊。这个旧的三极体系在11世纪末期到13世纪中期逐渐崩塌。12世纪上半叶,西方绘画中的圣母马利亚在服丧时开始身着蓝袍。接着蓝色成为法国皇室用色,随后英格兰国王以及其他国王相继效仿,王室和贵族的纹章纷纷以蓝色作为基调。蓝色上升成为贵族时尚,后来又因为法国大革命成为共和国之色,随着意识形态的流动,蓝色成为全世界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盟等,广泛采纳的标志色,在人们的头脑中,它代表了普世的沉静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