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存的祭祀用品
展厅中略显破旧的五卷白布用红绳规整的固定成一排,上面附着的黄签纸显示了它的“身份信息”:生产年代为宣统三年,名为“礼神帛”。话说,现在能在宫里见到这玩意,绝对是巧合,也是独一份,因为这种东西是祭祀专用品,生产出来以后,会随着宫里的祭祀活动被烧掉,然而可能这最后一批生产后,没来得及烧,皇帝就被赶出了皇宫,所以才被保留下来。
专家说,帛就是专用于祭祀的名称,由官方制造,有的还在上面绣上精美的丝线织字。在清代制帛延续了明代五等,按祭祀对象的方位依次名为“苍”“白”“青”“黄”“赤”“黑”六色,上面织着满汉文字,如规格最高的天坛祭祀,圜丘正位用天青色郊祀制帛,配位用的就是这种白色奉先制帛,待祭祀完毕,就要随祝文供馔送燎所焚烧,所以如今还能看到这种规模的皇家祭祀用品,绝对要感谢“漏网之鱼”。
官场腐败的物证
截至2016年底,玄穹宝殿外南群房的740件衣料盒完成了清理工作。此次展出的4件匣子原先属于毓庆宫,经过清洗除尘,这些方方正正、专门用于装衣料的盒子恢复了当年光鲜。
衣料俗称“尺头”,说白了就是衣服的半成品,裁出衣服的大致轮廓,织出或绣出衣服图案纹样,并配上尚未缝缀的衣袖、衣领、衣襟。清宫档案记载,皇帝常将这种半成品赏赐给臣下,受赏的使用者就能根据自己身形的高矮胖瘦,再制成合身的衣服。除了赏赐,各地官员也以这种半成品的衣物进呈宫廷。清代官场间,也把它们当成礼品相互馈赠。然而衣料再豪华也就那几样,所以为了体现“金贵”和“诚意”,送礼的就在外包装上下功夫,久而久之里面的“内容”平淡无奇,反而是靠外面来分辨它的价值,考究的包装可达数层,用料也极尽奢侈。
以此次展出的衣料匣来看,有楠木的、红木雕纹饰的,还有黑漆描金云龙纹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