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来我并未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香港巴塞尔也没有巨大的变化。”对于人们期待中的新鲜感,该展会总监黄雅君如是说。2017年,香港巴塞尔度过了落户中国东南之隅后的第五个年头。中国与它的“蜜月期”已然度过,其自身的变化也微乎其微。但纵使香港巴塞尔不再神秘,展陈模式相对固定,它的吸引力却未降低。在3月末的一段时间内,艺术界人士或文艺青年的社交平台中都充斥着它的身影。5天8万人次的观展数字,也在提醒人们其场内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杨画廊中出售的厉槟源作品? 图片:Art Base
这种“守旧”何以成功?难道香港巴塞尔只是遵照巴塞尔展会在全世界运行的统一模式,靠山吃山?观众只是因为巴塞尔展会的名气来到香港?事实上,香港巴塞尔也在通过创新让自己变得更加多元,但“新”也许终究只是人们心中的执念,对于今天的艺博会来说并非必需品,艺术品一级市场最需要的是审时度势,有限度地调整经营策略。通过本届香港巴塞尔,人们也会发现市场与画廊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愈加密切。
黄雅君谈道:“我们希望通过新设的‘策展角落’让画廊回答:什么是我最为闪亮的作品?并努力加深欧美与亚洲、亚洲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这里不是一个完整的展览单元,我们称其为‘角落’。”在很多人看来,开设“策展角落”是香港巴塞尔筑建学术形象的起始点,但其并没有将新展区盲目放大,只是用其来平衡艺博会的方方面面,提醒观众注意香港巴塞尔的海纳百川。这将对藏家或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心中的牵挂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新鲜感,而是具有标志性的品牌形象。
此外,为提高参展商的积极性,香港巴塞尔把相当一部分主动权赋予画廊,让它们在已经搭建完成的展会框架内自由地填充血肉。在郑胜天看来,首届香港巴塞尔,大部分画廊带来的作品是相对潮流化与符号性的作品,这说明艺术品一级市场对亚洲买家的口味拿捏不准。但现如今,各家画廊都已找准了自己在亚洲的定位,他们对亚洲藏家的了解和信任度不断加深,相比大部分完全放权的,“没有门槛和标准、没有良性循环”,仍停留在“场地租赁”阶段的国内艺博会,香港巴塞尔已经成功巩固了自己在中国乃至亚洲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