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件拓本是潘祖荫所藏大克鼎的极初拓本,由铭文拓本与全形拓合装于一轴。钤有『伯寅宝藏第一』白文印,可知该器在潘祖荫心中的地位。后有李文田(1834-1895)、黄士陵(1849-1908)、马衡(1880-1955)、陈治等诸位金石大家题跋其上。
大克鼎全形及铭文拓片附四家题跋 水墨纸本 立轴 88×199cm
大克鼎全形拓暨铭文未剔本
清朝金石学大盛,投入相关研究的文人甚多,无论是在文字考释,或是以碑碣考订史实,都有丰富成果。盛行之势有赖文人对于石刻题碣的访求行径,以及地下古代文物挖掘,进而开展近代的考古美术的历史。光绪年间,陕西省扶风县出土窖藏青铜器,有鼎、钟等器,这些青铜器同属一位名为“克”的贵族。他以这批宝贵彝器纪念其伟大祖父“季”,并置于其宗庙中用以祭享祖先,并宣扬周王的厚重美意。这批贵重青铜彝器是为祈求康顺、福佑、老寿、长命、善终,希望“克”这一宗族万年无疆,子孙后代永远宝用。
大克鼎是这批青铜器中显赫之物,形体巨大,高 93.1cm,重 201.5kg。鼎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证。口沿饰以兽面纹,腹部以流畅的波曲纹加以装饰。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相接处有突出的棱脊,凡六出 ;腹部饰一条两方连续的大窃曲纹 ( 即波曲纹 ),环绕全器一周。鼎足上部另饰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组。鼎耳饰有相对的龙纹,整体器型沈稳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