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克鼎 上海博物馆藏
拓本上題記者有四 :
一、鄭盦太保得周克鼎,命文田读之,今以意属读而已,经义荒落,知无当也。光绪十五年五月顺德李文田识。钤印 :文田之印。
此正从矣。字,在部,不如此字之碻,惜叔重不见耳。即反虒也,《说文》有字,云系也,维也。虒,委虒虎之有角者也,息移切,愚妄意, 《左传》有“狄虒弥”,即此字, 《汉书•古今人表》作“狄斯弥”,则虒斯可假借矣。下文“虒人妌”谓女仆名「妌」,然则典《易经》“斯其所取灾”之“斯”同解,谓女仆矣。加系為女工之事故曰系维。 ,盖绊字,牛在众草中,盖羁缚之矣。凡羁缚称“绊”,故知为绊。半从牛与马之馽同意。 ,盖引字,《说文》丨字,云“引而上行,引而下行,知此。丨字,有引义,今从心,丨声,又与上文黼巿同为赐予之物,故读为绊引矣。参即骖字,冋即絅,衣字也。 ,《说文》云辠也,与此谏 保 不协,此盖 之假借,辟,断讼也,从刀,辟声,然则与辟之训杀又训君同意。 训辠亦训君矣。君故能断讼狱,故曰谏 曰保 也,其它易知,不复赘辞尔。”
李文田(1834-1895),字畬光,号若农、芍农,谥文诚,广东顺德人。学出于郑樵、王应麟等人,对辽、金、元三史有研究,对西北史地、金石故物、医学、词章诗文等,考索极详。叶昌炽曾在他门下数年,每得一古本旧拓,与叶昌炽疑义共赏析。精于鉴赏,人称”金石、碑帖、书籍板本之源流,皆得其要。”其于金石故物造诣精深,题跋深具学术价值。
二、此鼎初入潘文勤公家时,字多为绿锈所掩,后经剔,字渐多此。最后拓本校李若农宗伯释文时,犹多数字。第四行家字、惠字、民字甚明。第七行于百字及哲上明字。第八行申字更完整,又第三行辟下龚字亦可辨识,余字不全不敢强读。钤印 :穆父。
黄士陵(1849-1908),安徽黟县人,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后以字行。黄士陵于金石篆刻闻世。光绪十二年(1886)八月起,黄士陵以国子监祭酒盛昱之命摹宋本《石鼓文》。于北京三年,得从盛昱、王懿荣、吴大澄等名家问学,不仅开拓视野,且多年的印艺得以更上层楼。其跋当是其在北京时期最后一年所题。
三、克鼎出宝鸡县渭水南岸,大小与盂鼎相若,二器并为潘伯寅滂喜斋所藏,而此尤晚出。此本李芍农释文,乃未剔时稿,墨本则较清晰,盖同为光绪十五年事,释在先而拓在后耳。此铭分两截,其一在侧,其一在腹,尤为仅见。涵础先生得此见示,为识数语归之,马衡。钤印 :马衡之印。
马衡(1881-1955),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主,浙江鄞县人。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院长,尤其精于金石碑版之学,上承清代乾嘉学派的训诂考据传统,又注重对文物发掘考古的现场考察,主持过燕下都遗址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
四、民国二年岁在昭阳赤奋若嘉平,绍兴陈治观敬识。钤印 :陈治之印。
吴昌硕题邾公华钟拓
陈治,字伯平,号上方山人。清末民国初,浙江绍兴人,善刑名,极矜慎,工小篆,师归安孙叔茀,笔力遵劲,楷书亦神似。能篆刻,兼能绘事,松石,山水皆工,修洁雅淡,工整古朴。
邾公华钟是山东省邹县出土的春秋时期文物,现藏于山东博物馆。器上有铭文75字,作器者为邾宣公之父邾悼公,即邾公华。邾即邹,曹姓,相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有今山东省费、邹、滕、济宁、金乡等县地,建都于邾(今山东省曲阜东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省邹县东南纪王城),至战国时期为楚国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