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北宋 张敦礼《九歌图》中的山鬼形象 右:张大千《九歌图册》中的山鬼形象
屈原之后,战国宋玉《高唐赋》、三国曹植《洛神赋》等都有若干演绎。至清代,顾成天《九歌解》首倡山鬼为“巫山神女”之说,后经郭沫若、马茂元等人考证与阐发,“山鬼”被演绎为“女鬼”或“女神”,被广泛接受。自古以来,这个美丽奇幻的多情女神,就是人物画的重要题材。历代画家尽情描绘山鬼,多以裸女形象出现,缀以花环草裙,骑坐于虎豹之上,隐约出失落、忧怨之态。
《山鬼》风格演变
傅抱石年青时即与屈原结缘,曾以《楚辞》入篆,其一是“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浅红芙蓉石白文方印,边款屈原《渔父》,其二是“采芳洲兮杜若”,鸡血石白文长方印,三面刻《离骚》,皆是微雕神技。1942年夏天,傅抱石受郭沫若启发,倾情创作了《屈原》,将人物定格于《渔父》之“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句,面容悲切,内心沉重,刻画了一个披发行吟、失魂落魄、投江自沉前瞬间的生动形象,气氛凝重苍凉。1943年12月,傅抱石以《湘夫人》为题创作第一幅《湘夫人》,写凌波侧影,衣带飘举,形象端庄凝重,落叶以水墨点晕,出奇无方,重在呈现“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意境,并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