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曲径幽处览桃源
艺术的真谛在于继承和发展。离开继承则是无源之水;不谈发展则是不流之河。宋代理学家和大文豪朱熹先生在其著名的哲理诗《观书有感》中写到:“问渠那得深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含义是: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一切知识,既要源头如注,更要源流相继,水波浪涌,变化于有形和无形之中。郑板桥先生在其画竹题跋中写到:“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艺术之忌是千人一面,艺术之要是个性纷呈。张金玲在拜师学艺、深得齐派艺术三味的基础上,秉承其师祖白石先生关于“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艺术要旨,苦心孤诣、上下求索,以“登岸弃舟,过河舍桥”的果决,积极探索自己的艺术创新之路。为了放缓、甚至阻断自己之前以临摹和承继为主的艺术惯性,在一段时间内,她采取了“休眠法”,暂放画笔而多读诗书、多看画册和画展,努力从国学的源头,以及水彩、油画甚至壁画等姊妹艺术中吸吮营养,再经过反复多次的笔下探索和案头实践,终于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践行中,找到了令其“豁然开朗”的艺术桃花源——具有张金玲自我艺术符号的国画——彩墨花卉。在具象中朦胧,将彩与墨交融,把虚与实混沌,将浓与淡冲和,从而显现出一种如幻如梦、似霞似霰、如晕如虹的艺术效果——这就是蜕蛹弃壳、幻化成蝶的张金玲墨彩艺术。于此,我们仿佛听到了书坛画苑中传出了悦耳的金铃之声。
柴寿武
2016年5月9日于天津金竹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