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136×68cm
随着情感跳动的艺术技法
对于构成艺术品形式感的艺术技法,既不能轻视艺术技法对创造艺术审美价值的意义,也不能过高地评价艺术技法对创造艺术品审美价值的作用。在艺术品感情式样的塑造中,艺术技法直接与艺术家心理特征紧密地关联在一起。艺术技法是构成艺术品双重生命形式(即“我”“之”“心性”与“物”“之”“灵性”)整体式样以及在这个整体式样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当一个不成熟的艺术家在缺乏艺术技法支撑的情况下而急于求成地去进行艺术创作,他那些不成熟的艺术技法则很难有效地实现他的心理需求。我们所强调的艺术技法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是指在艺术家“立意”之后的运作实践。当然,对一般艺术品观赏者来说,他们很少知道什么是透视学,不了解人体解剖,看不懂笔墨、色彩变化的韵味,更不去研究笔墨、笔触对表达情感的意义,不去理会造就艺术品审美价值的艺术技法的特点。由于这些知识的缺乏,至使观赏艺术品的观赏者很难真正理解和感受由艺术品审美价值带来的审美愉悦,不会获得真正的审美享受。“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是一般人对他们看不懂的东西抱有的普遍心理。成熟的艺术家都十分清楚艺术技法对创造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的意义,这些技法可以帮助他们去自如地“畅神”。并在艺术活动中充分地体验“畅神”的愉悦感。他们平时的谈论中提及最多的便是有关艺术技巧方面的话题。但是,如果过分地强调技法,就有可能会低估甚至忽略了艺术家应有的内在心理因素对艺术创作的主导性。这很容易使艺术活动演变成简单的笔墨游戏。那些像变戏法儿、耍猴戏、的手法制造的产品失去了艺术品应有的、内在的审美因素。令人乏味的东西不具备成为艺术品的资格。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无血无肉、玩形式的产品制造者反而成了“大师”。在他们的身边围着一大群追随者(也叫“粉丝”)这些追随者把他们的“大师”“奉若神明”、“旗手”。他们在专心至致地仿造“大师”的产品。“千人一面”、“万人一歌”的“大师”以及其门徒的产品打出天价、充斥着艺术市场。这些“大师”的门徒不费吹灰之力摇身一变,在顷刻之间也变成了“大师”。他们开始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这种艺术乱象与社会上其他乱象一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这是艺术的真正悲哀。有一点还是比较明确的,对那些所谓的“大师”,我们只能给出胸中无物、故弄玄虚、装模作样以欺世人的结论。我们不能把玩弄技巧当做艺术活动的目的。莫里茨·盖格尔在《艺术的意味》一书中指出:“在每一个时代,真正的艺术家都能够意识到,技术能力以及对用于自我表现的那些技术手段的准备对于创造一个艺术作品来说是多么的不可缺少。”他同时指出:“另一方面,他又很容易低估那无法被他的自觉努力所支配的东西——那些深层的审美价值,它们是他的天才的产物。是那些可以展现,但是却不能通过他的努力被真正创造出来的内在的发展的结果。”他又指出:“就一个艺术家而言,对技术的过分强调并不必然意味着他自己的那些艺术作品缺乏更加深刻的艺术价值。一旦整整一个时代的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技术的出色上,而不是集中在艺术价值上,那么,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在某些艺术风格发展的开端,人们常常为了表现某些更深的艺术价值而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忽视了艺术作品的内容,以至于尽管运用了技术手段,但却因为无视艺术作品的内容而使它们退化。晚期的哥特式艺术就沉湎于它那些艺术形式的精湛技巧之中,而晚期的巴洛克艺术则由于它那对透视画法和对弯曲多变的形体的特殊偏爱也偶尔会忘记,仅仅透视画法和那些变幻莫测的形象并不能构成一个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