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市场 > 艺术旅游商场艺展花样多 艺术消费开启新模式(图)

艺术旅游商场艺展花样多 艺术消费开启新模式(图)

2017-07-24 09:50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引进艺术展览带动商业消费

如今艺术展览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从最初的免费观展到如今票价20元、40元、80元甚至200元;从最传统的架上艺术形式到如今新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互动装置以及沉浸式艺术体验已成为人们生活休闲的一部分。其中,展览发展速度最快的要数上海了。

在过去,艺术展对于普通人来说难免有些望洋兴叹,它们大多在博物馆、艺术馆或美术馆举办,室内装饰高雅,参观者也多为一些艺术家或从事艺术工作的相关人士。随着近几年艺术展览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公共空间的扩大,艺术与普通人的界限也逐渐模糊。之前,上海K11举办的莫奈特展大获成功之后,在商业空间举办艺术展的方式就流行开来。

数据显示,K11举办的莫奈特展中,52件印象派大师作品的展出给K11带来很大变化,2014年3月至6月为期3个月的莫奈特展观展总人数超过40万人次,展览期间K11的人流量比春节黄金周上升40%,商场的营业额也增长了30%,并推动商业租金提升70%,而同期办公租金涨幅仅为30%。2015年11月的销售数据仍是增长态势。展览方的收入不只有门票,还包括近800种与特展相关的衍生品,其展览衍生品种类接近800种,而几乎所有逛完莫奈展的顾客都会前往艺术商店购买纪念品,衍生品收入超过门票收入,达到3960万元,占总收入的43%。

K11莫奈特展的成功,带动了上海一系列商场艺术展的热潮,如环球港的毕加索展,静安嘉里中心的米罗版画展,南京东路的悦荟生活广场完成了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展览,还有iapm的微型雕塑艺术家Talwst作品展。这些移植了部分传统博物馆、美术馆的布展和参观经验,却并不与之完全相同。商场艺术展正伴随着城市公共空间、商业空间的扩大和兴起,日渐频繁地渗透到城市人群的生活中。

大型商业活动中心举办美术展览的一个很大优势在于——四通八达的交通和周边相对齐全的配套设施,让等候参观和参观完毕的人群有更长时间和更多的娱乐选择,整个与艺术相关联的活动中可以充满咖啡香,也不必为了去一趟美术馆而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成本。另一方面,商场也可以借助艺术展聚拢人气,带动客流量和商场消费,展览也由此更贴近大众生活,给市民提供一处娱乐休闲的去处。艺术与商场的跨界是多方共赢,K11的成功案例将会给更多商业中心带来模式的创新。

藏在艺术博物馆里的商机

除了在商场中,艺术博物馆也有着新商机。尤其近年私人美术馆的崛起,高昂的运营费用已无法是门票所能负荷的,各家美术馆正纷纷找寻应对之策,除了靠外界的资金扶持外,实现自主创收才是王道。在既要保证客流量,又要提升美术馆自身品质的前提下,衍生品与餐饮服务就成了近年来艺术博物馆的一大重头。

如今衍生品已成为博物馆的救星。故宫博物院靠卖文创产品一年创造了10亿元的销售额、近亿元的利润,这是多少上市公司都难以企及的数字。而故宫仅靠一些耳机、折扇、文化衫就轻松赚到了,故宫的成功给了后来者更多的信心与商机。

在餐饮服务方面,国外的博物馆则显得更有远见。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泰特美术馆、卢浮宫等著名艺术机构,都有着独立且精致的餐厅空间。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谁能想到在美术馆里竟还藏着一家米其林1星餐厅,这家名叫nerua的餐厅,不仅仅烹饪菜品,更努力将艺术观念阐释到餐饮的语境之内。当然,餐厅不仅只是对观众提供服务,如果主办方或赞助方愿意,MoMA也可以直接为馆内所举办的大小活动提供餐饮服务,而这部分是额外收费的,这成为艺术博物馆的一项附加值。

当然,或许有人觉得西方的消费意识比国内高,这些方案在中国实施会不会水土不服。近日的大英巡回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上博推送的一条图文《以吃货的方式打开大英特展》在朋友圈刷了屏,有人评论:冲着周边和甜点,也要去看展。通常的文创产品都是贴纸、文具、冰箱贴等,上博这次居然直指“口腹之欲”,如此接地气又非常“高大上”。比如,两款曲奇运用3D技术建模呈现Q版的伊西斯和芭丝特,这两位是古埃及人信奉的神明。喝上一杯印有芭丝特的拉花咖啡,留在嘴里的满满都是文化。

上博艺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绪雯表示,展览文创品早在半年前就开发了,大大小小的会开了不下10次,这是上博开馆以来从未有过的,共推出50多种衍生品,加上大英博物馆提供的衍生品,总共160多种,价位从二三十元到1300元不等。较便宜的是面具和食品,最贵的是首饰胸针,都卖得很好,尤其是文创食品卖得火。

上博大英展的火爆程度,或者说是文创产品的成功,都为我们带来了信心。可以看到国内市民对艺术的热情,这股热情会带动整个艺术市场的消费,以商业为名实现更多可能。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渗透已越来越多,并且已经培养了一部分市民的消费习惯,可以看到大众对艺术和文化是喜爱和渴求的,而如何能将这种情绪转换成商业模式,还有待更多发掘。

(本文转载于《艺术市场通讯》,有删减)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