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国家博物馆菩萨坐像“被摸”的视频引网友热议。被摸的佛像为“彩绘漆金木雕菩萨坐像”,创作于明朝。笔者想说,这位大胆的摸佛者,是去博物馆沾佛气了吗?斗大的“禁止触摸”也视若无睹。网友的批评声音也主要集中在观者素质问题上,博物馆方面也表示虽然民众整体素质在提高,但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然而今天我们不谈这些,我们谈谈去博物馆,我们看什么。如今的博物馆参观,更多的带着一股旅游的气息,就像那位摸木雕佛像的参观者,对于这样的参观群体来说,或许去博物馆就和去景点拍照看日出一样。最近还有一则报道,说敦煌石窟不堪重负,石窟环境也因为游人太多而环境受破坏,文物的留存也将受到威胁。管理方也呼吁大的旅游团错开高峰参观。
旅游是现在人们稀松平常的放松方式,博物馆也成了许多游客的必去景点。但博物馆从本质上,不能单单的景点化,因为它们所承载的并不仅仅是一时的新鲜和猎奇,而是我们数千年的历史。以前文的菩萨坐像来说,它是不可替代的非常珍贵的文物,任何的损坏都可以说是不可逆的毁灭性破坏。同时,以其文化内涵来说,仅仅把它当成一尊佛像,甚至去摸它,都可以认为是一种亵渎。这尊佛像以水月观音的坐姿存在几百年,就像断臂维纳斯一样,是不可复制的美,也是佛教艺术历史变迁的见证。我们去博物馆看的应该是这些震撼人心的内涵,而不是看个热闹。
当然,对于观看这些历史文物的文化内涵教育的缺失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是观者并没有相应的知识,我们也不能要求他们去博物馆前对每件文物都做好相应的功课。另一方面,是博物馆在文化意义教育方面的缺失,展品虽然震撼人心,但不会说话,而博物馆的功能之一,就是让这些承载了千年的文物“说话”,如果只是单纯的摆放,那也是去了博物的意义。
所以,我们去博物馆看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看我们的过去,我们先人的过去。如果没有这些,我们就是无根之木、无枝之叶。这些文物,不是你家的复制名画,不是你家的衍生艺术品,它们是实实在在的历史文化,跨越了千年,留存至今,不是放在那里让人随意伸手去触摸的,而是告诉我们,先人曾走过怎样辉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