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最火热的词之一当属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识产权),这个被互联网公司捧红的词慢慢占据了我们的视线。恍然间,几乎所有我们目所能及的影视或文化或名人都能包装为“IP”。而“IP”经济的模式早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出现。许多人把“IP”经济称作粉丝经济,这其实是有道理的。二者的核心都是通过粉丝来进行商业变现。
自去年6月以来,一篇题为《6岁涂鸦,16岁辍学,28年不务正业的农民北京开个展》的网络文章,似乎一夜之间让熊庆华成为艺术家中的热门IP。该文章被众多业内大咖和知名公众号转载后,引发媒体争相报道。在一波接一波的传播下,一位原本寂寂无名的农民画家,在媒体和商业资本的追捧下成为国内艺术品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一线”名家。
事实上,熊庆华并不是第一个借助IP经济在艺术品市场爆红的美术创作者。在此之前,以打油诗配水墨画在微博上走红并积累起百万粉丝的老树,还有以200元一幅作品PK名家周春芽500万元大作而引发全国舆论关注的农妇王珍风,都是网络经济时代在艺术圈迅速崛起的大IP。
不过,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类在网络起家后进入市场的IP艺术家的作品,到底具有多大的艺术价值和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