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不再避讳商业诉求 全球化时代的新艺术很亲民(组图)

不再避讳商业诉求 全球化时代的新艺术很亲民(组图)

2017-08-24 10:43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013年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展出的荷兰艺术家霍夫曼作品大黄鸭。2013年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展出的荷兰艺术家霍夫曼作品大黄鸭

从当年轰动香港的“大黄鸭”,到今夏点燃深圳的“未来游乐园”,艺术正在以一种新的姿态介入我们的生活。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艺术将走向何方?近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做客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解析《全球化时代的新艺术》。他用大量的实例证明,今天的艺术不再惧怕表现美,不再拒斥技术合作,不再避讳商业诉求,今天的新艺术,将借助美的普遍性,寻求跨文化的共享,建立基于审美共识上的人类新文化。

1、跨文化传播的新艺术

每天吸引超过50万观众,持续火爆一个月,2013年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展出的荷兰艺术家霍夫曼作品大黄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纪录。有人表示“这种现象就叫做‘致我们终将失去的童年’”,但也有很多人对于这么多人挤在维多利亚港就为看一只大黄鸭的举动非常不解。大黄鸭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又迅速销声匿迹, 彭锋认为,“大黄鸭”具有全球化时代艺术的典型特征,它挑战我们对艺术的固有看法,同时正在改变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确立的当代艺术的观念。“大黄鸭里面没有特别多的含义,他也不希望你去想,它变成了一个狂欢节,以艺术的名义把香港人聚在一起狂欢了一次。这样的作品以艺术的名义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改变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觉得今天我们的艺术家应该思考一个话题,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艺术也可以亲民,也可以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发生关系。”

事实上,像大黄鸭这样引起关注的艺术作品不少,比如2013年在MOMA展出的作品《雨屋》,2012年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并获得最佳发明奖的《人造云》,彭锋认为这些艺术作品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够跨文化传播,“不管你在哪个国家,在哪个地方,不管观众是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他们都能够积极参与投入,都能够欣赏。”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