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不只是博物馆的观众,更是文化和科学的传承与发展者。他们的参与,使博物馆的存在更具意义。
除了展览和活动,很多博物馆还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做志愿讲解员的机会。比如,北京汽车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活动和中国科学技术馆的“小小志愿者”等项目,让孩子们在接受专业讲解员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能认知和理解中华文明和科学知识,还要用自己的话讲出来,最终加入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过程对孩子们是一种挑战,却能让他们在历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爱上传统文化、爱上科学、爱走进博物馆;而博物馆在这一过程中,也以一种轻松活泼却更有效果的方式实现了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别让“知识”挡住他们踏进博物馆的脚步
如今的博物馆,正在打破传统的传播方式,努力让形式更加灵动。但实际操作中,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博物馆还要转变一种不良心态:
博物馆蕴藏的知识广博而深奥,于是我们总有一种观点:参观博物馆一定要学到知识、记住“干货”才算没有白去,否则只是走马观花,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这样的观点无疑给青少年造成了无形的压力,抑制着他们走进博物馆的热情,挡住了他们踏进博物馆的脚步。
客观来讲,参观一次博物馆、浏览一场展览的确很难记住很多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白来了,因为可能收获了更重要的内容:在博物馆感受了文化和科学的浓郁氛围,见到了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藏品,体验了日常生活少有的与藏品之间进行的思维碰撞……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感染与熏陶,远比简单地记住几个知识点更为重要,这才是我们提倡走进博物馆的要义所在。让青少年用一种轻松的心态走近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才能最终让他们爱上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