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进而让博物馆“活起来”?这是近几年博物馆界都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博物馆的价值在于其容纳的知识和氛围,而能让博物馆的价值得以体现,让博物馆真正“活”起来的,是人。在众多人群中,决定着未来文化和科学发展走向的,是青少年。因此,笔者认为,博物馆应该放下身段,俯下身子,聆听青少年群体的需求,寻找适合他们的方式,用清新活泼,充满活力、亲和力的表达“抓住”他们,这不失为博物馆“活起来”的一种有效途径。
用与时俱进的时代表达抓住他们的心
如今的青少年,越来越有独立的思想品格,他们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因此,博物馆应为青少年量身打造一些创意展览,用青少年习惯的语言,讲述他们关注和渴求的内容,使展板上的文字不只是对文物和历史的刻板讲述,而是成为促进年轻观众学习和思考的指南针;用青少年喜欢的形式,表现展品内在的魅力和价值,使他们认识到展品所承载的文化和科学内涵。
七月,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我的家在紫禁城”展览,以及首都博物馆举办的“读城——发现四合院之美”展览,可谓是成功的案例。庄重的紫禁城和严肃的四合院不失风度地过了一把“卖萌瘾”,以活泼可爱的文字、趣味盎然的创意活动,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进入展厅,去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也有的博物馆组织了一些活动,特别是暑期里的夏令营,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比如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夏令营”等系列活动,让青少年去展厅看文物、听讲解、感受氛围,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见解;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开设的“植物星球”兴趣班,孩子们可以自己动手实验、参观展品,了解植物生长过程、生物多样性和人与自然关系等知识,探索科学海洋神奇而深邃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