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何炎泉:漫谈尺牍书写文化(组图)

何炎泉:漫谈尺牍书写文化(组图)

2017-12-12 08:20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晋)王献之 中秋帖(晋)王献之 中秋帖

晋人法书无疑是书法史的核心典范,其中最重要的作品也就是尺牍。过去因为流传数量的稀少,加上年代久远等因素,使得这批尺牍一直未被好好地研究,仅仅是当成书法学习的对象。然而,数量不多的晋人尺牍所反映出来的书写文化为何?确实值得深入考察。

目前所见的晋人尺牍中很多都具备一样特色,就是节笔的出现。关于节笔的原因与意义在笔者《晋唐法书中的节笔现象与折纸文化》一文中有详细讨论,简单说就是毛笔碰触到高突的折纸痕所产生的特殊线条,此现象也是到了近代才受到日本学者的注意。这样的现象之所以长期被忽视,就是因为书写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宋代开始习惯利用桌子来写字后,节笔就几乎完全消失于书法史上。

折纸明显并非为了美观,否则不会屡屡写于突起的折痕上,产生奇形怪状的节笔,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纸张强度以便持拿于手上书写。晋唐书法中可以找到规矩地写于折线中的正式作品,例如智永《真草千字文》、唐玄宗《鹡鸰颂》。相较之下,写在折痕上就显得随意且漫不经心,书法的美观显然不是书写者所在意,内容的构思与记录的顺畅才是重点,也就是具有草稿的特性。

根据祁小春的研究,当时确实有保留信件副本的习惯,以供将来不时之需,这样的功能需求使得很多信件的稿本或副本都保存于自己家里,因而出现寄往多处或是不同时代的信件被收藏在一起的特殊状况。若考虑东晋士人对于个人形象的珍惜与爱护,节笔所具备的随意性显然很难出现在正式的信件中,毕竟有损本身的形象。也就是说,这类带有节笔的尺牍基本上都是信件的稿本,这也可说明这类作品在书风上所呈现的洒脱与狂放,例如《万岁通天帖》中的几封书写得相当夸张的尺牍,很难想象收信者真的收到时的反应会如何,即使在后世也很少出现这样的作品。

若是从稿本的角度来看待这批晋人尺牍,很多书法上的议题便迎刃而解,例如节笔的出现、狂放的书风等。当然,也会衍生出一些不同的思考角度,例如这些草稿书法与正式信件的风格差异,这些风格对于后世的不同影响层面等等。

二、信封

现代的信封大家都见过,无论西式或是中式,总之就是长方形,寄收件人的讯息写在平整面上,而非纸张合缝处。传世的尺牍书法作品中,基本上很少见到信封流传下来,晚期作品比较容易见到。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