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重点美术院校千里之行”展览现场
设计学的未来走向
设计学具有怎样的特性?在“双一流”的格局下设计学未来向哪里去?对于设计学特性的分析应该居于“设计”和“学”的概念,设计如今无处不在,任何想要基于单一的角度定义和诠释设计的概念可能都会觉得不完整、不全面。从设计普遍性来看,设计是人类以解决问题而创造人为事物导向有目的的活动,所以设计学一定是动态的、开放的。因为它涉及各门学科,各门学科理论和方法都可以成为设计学有用的滋养。
设计学主要还具有跨学科性,就设计本身来说,设计学目录上很难涵盖设计的实践,设计应该基于人文、自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研究于一体以设计为主导的应用性学科群,因为我校(景德镇陶瓷大学)进入江西省一流学科,我本身在设计学学科评议组,因为设计学知识不等同于科学,设计的理念需要鲜活的生命来实现。设计学是一种内容真理,所以要充分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高校设计个体性和设计之本性所要求的百家争鸣、多姿多彩。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设计,就中国的设计而言,就是要发展具有中国元素的中国风设计,在“双一流”格局下,中国的艺术教育、设计教育应该向着大设计的概念发展,才能够真正迈向世界一流。
作为区域院校的困惑
我来自于云南艺术学院,参加过很多次评价,我发现评价一个教师的标准是有很大出入,比如说我们会更多看重学科的教学成果,也就是指在教学里得到什么样的评价,但是在专业领域获得的成果,无论是作品的发表还是个人的展览,仅仅归成很小的一个类型。我们发现在评价系统中,强项反而成为了弱项。很多观念和以往的评价系统还是很难改变。
关于评价系统,我们很难做到以人为本的综合评价。比如,画家之间或者老师之间会划分出官方的主要的展览和次要的展览,非官方怎样认定?到底是高还是低,背后的学术机构到底能不能成为学术标准的认定?
我一直理解教师或者人才是支撑起学校最关键的核心,尤其是创建“双一流”高校的系统中,人才是最核心的。我们作为一个边疆的省份更愿意站在人才培养的角度。人才能够给予学校最大的上升空间,不仅仅是科研、创作,还包括教学和为人,这样才有可能走出区域上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