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物艺术品市场而言,进口相关税收一直是困扰市场发展的重要问题。近日,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的配合下,财政部、商务部、文化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文物局等六部门调研文物回流税制,倾听了来自业界的政协委员、行业协会及有关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一调研释放出一种利好信号,文物回流减税有望破冰,拍卖行业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税收高企:成艺术市场发展瓶颈
中国艺术品市场,尤其是拍卖市场发展不过20多年的时间,政策、模式、理念、市场环境都在不断磨合、优化。然而,税收问题一直迟迟未有实质性进展。
就目前现行《税则》看,艺术品被列为进口商品的第21类,与奢侈品同属一类。艺术品以货物形式进口到国内要缴纳两种税,即由海关征收的进口关税,2017年部分品类的关税刚从6%降至3%,其他门类则是3%-14%不等。另一个就是进口环节增值税,为17%,这也正是业界甚为困扰的高税收所在。
如果物品以随身携带方式入境,超出自用范围数量或5000元时,将按照30%的税率统一征收进口税。除此之外,还要承担保险、运输等费用支出,海外文物回流的成本被大幅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文物回流的积极性。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长余平对此深表忧虑,“从国际市场看,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对文物艺术品设置低税率,促进本土文物交易市场的繁荣。相比之下,我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容易造成文物艺术品的流失,海外藏家不愿到中国境内交易,迫使国内文物艺术品经营机构向海外转移,境内买家资金也会向境外转移”。
北京拍卖行业协会会长甘学军认为,“亚洲艺术市场的份额近年正在向中国香港和日本转移。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进口环节的增值税过高,除此之外,手续繁杂、通道不明晰,在客观上都成为一道屏障”。
与此同时,在拍品逐渐陷入枯竭困境的当下,海外征集是拍品的重要来源,也是海外流失文物回归的重要渠道。但因为税收问题造成成本高企、经营困难,藏家对此也难以承受,最终只能将这一市场拱手让给海外。
北京诚轩拍卖董事长左京华表示,“中国文物艺术品不是奢侈品,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导致的文物艺术品流散。在今天国家有能力把文物购买回来的时候,关税门槛会对此造成可以预见的不良后果”。
文物回流:减税已成共识
对于艺术市场来说,呼吁降税的声音从未平息。其实,主管部门针对艺术品门类的进口关税先后做过三次调整,2012年之前基本是12%,2012—2016年降为6%,2017年之后部分品类降至3%。但这几次一直围绕进口关税进行调整,17%的增值税没有涉及。
关税问题并不只是影响到拍卖企业,很多海外竞拍的藏家,乃至于做美术馆、博物馆的企业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嘉德艺术中心总经理寇勤分析道,“国内民间资本对文物回流的积极性和财力确实在增长,但税收仍是他们考量的元素。现在不仅是拍卖,参加博览会的古董商、画廊也希望通过议价方式把文物卖回中国,海外一些藏家也希望可以捐赠给民营博物馆,他们同样具有减免税的诉求”。
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张忠义表示,民间收藏群体到海外抢救流失文物,成本极高,不但是文物本身的价格,还要支付高额的佣金、保险、包装、运输等,国家应当鼓励和减税。
六部门关注:减税望破冰
值得欣慰的是,财政部、商务部、文化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文物局等六部门主动深入基层了解、倾听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文物商店、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对文物回流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关注,传递出文物税收政策利好的一些信号。
全国政协委员励小捷表示,“六部门深入一线调研,重视收藏界、拍卖行业和代表委员提出的问题,这不只是工作作风的转变,更是在十九大之后新时代、新使命的重要举措,问题的最终立足点还要放在税负怎么降、怎么调上”。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邓超表示,“这代表了中央各个部门在综合考虑文物市场的管理政策问题,适应了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考虑。国内文物市场资源不足,需要通过税收杠杆,让文物艺术品重新回到国内市场。文物流动起来后可以反复收税,这是一个零和倍数的问题,还可以使文物服务社会,有助于提升国际文化形象。关税问题涉及各个部门之间的政策合力,共同将市场做到更好,好处大于风险”。对于业界关于税收问题的建议,财政部等部门均表示将认真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文物进口流通相关税制的方案。